当前版:03版

本版导读

从“国贫县”到“百强县”的“破茧”跃迁
—— 达州宣汉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百强县的硬核密码
文章字数:3,331

  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一走进罗家坝遗址,巴文化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罗家坝遗址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在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内,系列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如今,年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文物“活”了起来。
  2025年1—10月数据显示,宣汉县接待游客19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4.66亿元。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宣汉县域经济全面腾飞的生动缩影。
  数据见证跨越: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21.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亿元;到2024年,这两项关键指标已攀升至751.7亿元和45亿元。当前,宣汉县正按照“一年一个百亿台阶、三年突破千亿大关”的工作节奏,全力建设全国“千亿县”。
  十年磨一剑,涅槃终重生。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生机勃勃的土地,曾背负着“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沉重标签。今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宣汉县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县榜单,位列第87名。这已是宣汉县连续3年稳居全国百强行列;在四川7个入围县中排名攀升至第3名。
  宣汉何以能连续叩开“全国百强”大门?奇迹背后,是宣汉锚定“百强晋位、冲刺千亿”宏伟目标,扛牢“三大使命”,实施“五区战略”,深入推进“七个年”行动,以系统思维构筑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钢铁长城。
   工业聚能———百亿产业撬动“百强”杠杆
  巴山腹地,工业引擎轰鸣作响。
  在宣汉县普光经开区,盛朝聚华一期年产30万吨有机—无机复合肥高塔生产线现场机械轰鸣,工人正与各类自动化设备高效配合,全力赶制投产后首批5000吨订单。
  “我们接下来会加紧推进二期、三期建设,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达70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成为我们西南片区最大的复合肥企业。”四川盛朝聚华钾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坤斌话语里满是底气,“我们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用5个月,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创下宣汉重大产业项目高效建设新纪录。”
  这份底气,源于节节攀升的数据支撑。
  宣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6年初的35户增加到目前的151户;年产值上亿元企业由2015年的6户增加到2024年的?20?户;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86.5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87.97亿元……
  一个个不断增长的数据,背后源于精准的产业布局。
  宣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围绕天然气硫磺、微玻纤新材料、锂钾综合利用、金属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从“资源产出地”到“产业崛起地”的华丽转身。
  “我们将锚定融圈强链主攻方向,持续做强天然气、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钾盐钾肥、新型储能、精细硫化工3大潜力产业,筑牢‘2+3’产业集群支撑。全年确保新开工重点项目32个、竣工项目30个以上,深化要素保障和全过程效率革命,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建得好’,力争2026年正达凯、广东美联等重大产业项目全面投产,推动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宣汉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邓森予表示。
  为保障项目落地,宣汉创新“五个一”机制,即一名县领导挂帅、一套专班推进、一个方案实施、一套机制保障,并常态化举办“县委书记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座谈会。33名县领导下沉项目一线,用“办公室搬到工地”的“一线工作法”,催生出令人惊叹的“宣汉速度”。
  如今,工业对宣汉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成为冲刺千亿的“硬核支撑”。
  农业强基———特色产业筑强“百强”根基
  沃野之上,丰收喜讯接连传来。
  今年9月,天生镇新芽村水稻示范田亩产874.26公斤再创新高,峰城镇玉米攻关方亩产达1201.1公斤,刷新全省山地玉米高产纪录,“峰城经验”享誉西南。
  这份丰收答卷的背后,是宣汉作为全国800个产粮大县的坚守。据了解,宣汉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155万亩以上,其中主要粮油作物水稻51.2万亩、玉米38.5万亩、春秋两季马铃薯预计种植35.9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63.77万吨;油菜种植约47.93万亩,总产近9.6万吨。
  在“粮油+生猪”主导产业和“牛药菌茶果”特色产业框架下,宣汉高位推动农业发展。
  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粮食总产61万吨,居全省第7;打造“宣品天下”区域品牌,11个产品获评“全国名优土特产”。
  特色产业的崛起,让农业成为富民产业,联农机制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南坝镇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人均年增收8000元;龙泉土家族乡发展中药材种植,带动周边1.1万名脱贫群众就业。
  宣汉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打造环县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带为引领,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1个,入选乡村建设评价国家级样本县;差异化发展村集体经济,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4100万元。
   文旅铸魂———龙头景区扮靓“百强”底色
  山水之间,文旅热潮澎湃涌动。
  近日,宣汉县荣登2025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榜单,这不仅是对宣汉丰富旅游资源的高度认可,更是宣汉旅游发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时下,走进巴山大峡谷景区的特色景点——大象洞,只见五彩的灯光与奇特的钟乳石相互映衬,如梦似幻。众多新型声光电设备的引入,打造出更加沉浸式、视觉效果更佳的体验场景。
  今年,在达州全市大力推进巴山大峡谷创5A过程中,景区将对基础设施、景观节点、服务设施、文化内涵、智慧旅游等进行针对性提档升级。
  除了在硬件上提升实力,景区还在内容上做文章。
  据了解,该景区今年新推出的“祈福巴山万物共生”实景互动演艺、土家婚俗非遗秀,都注重于游客沉浸式互动体验,在清明节、五一节、端午节三个假期期间,吸引了同比增长超50%的游客。
  为让游客在享受清凉夏夜的同时有更丰富的体验,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推出“巴山之月”沉浸式碧空演艺,精心组织歌舞、小品等文化表演,提升6000平方米露营地服务功能,带动周边乡村近30家森林人家、农家乐和民宿一体发展。
  近年来,宣汉县以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为引领,打响“巴国故都巴适宣汉”文旅品牌,加快培育“多维一体、融合共生”文旅业态,大力提升游客“舒心顺达、巴适安逸”文旅体验。如今,宣汉县已形成“双区引领、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
   民生提质———百万群众共享“百强”福祉
  发展的背后,民生福祉也持续升温。
  在宣汉东门广场崭新的“零工驿站”里,李大姐坐在舒适的长椅上,长长舒了口气:“以前等活儿,背篓不敢离身,累了只能蹲在街沿边,日晒雨淋没处躲。现在好了,背篓能‘歇脚’,人也能喘口气了!”
  像这样专为户外劳动者打造的驿站已有77座,在宣汉的街头巷尾悄然扎根,细致入微的关怀,温暖着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
  宣汉的温暖,远不止于一方驿站。
  在交通领域上,2022年以来,宣汉全县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197公里、农村公路1040公里,实施农村安保工程880公里、国省道大中修工程310公里,构建了“外联内畅、立体多元、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教育是民生之基。宣汉大力实施“扶苗育才”助学圆梦行动,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并对农村高中高考考生予以资金支持。今年高考,宣汉中学近20名考生达到清华、北大录取线;县职中本科上线人数连续六年稳居四川省同类学校榜首,并成功入围“全国中职50强”。
  医疗健康关乎千家万户。随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医院挂牌运行,宣汉县人民医院连续9年跻身全国县级医院百强,宣汉更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
  目前,宣汉同时拥有“三甲”综合医院和“三乙”中医院,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连续9年位列全市第一,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宣汉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持续超过71%。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模式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针对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创新打造“银发食堂”,推动宣汉成功入选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县。
  在城乡融合上,宣汉大力开展城市更新、提质、扩容三大行动,城乡融合步伐坚实。
  宣汉县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72.36万平方米、城市危旧房改造1582套,城区供水管网11.8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普光镇跻身镇域经济西部百强,入选“乡村建设国家级样本县”,并被纳入全省“20个扩权强县、20个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县、15个市域副中心”之列。
  从秦巴特困县到全国百强县,今天,宣汉以工业为骨、农业为基、文旅为脉、民生为魂,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全速奔跑。接下来,宣汉还将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早日建成全国“千亿县”努力奋斗。
  张平 符艳 王小刚 文/图
发布日期: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