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乡村“供销”新事:从市集摊点到亿元产业
文章字数:2,052
“家门口的市集生意真不错!”
“下次要带足货早点去市民中心摆摊。”
“秀秀玉米粿出了新口味,可得去尝一尝!”
在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莲花镇昴畈村的千年樟树下,傍晚的微风轻拂,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起村里的产业发展。
“这里是‘樟树学堂’,也是村里的议事平台。”杭州市供销社派驻莲花镇昴畈村的第一书记朱哲颖坐在村民中间,一起琢磨村庄的未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从产业薄弱的小山村“土特产”到全镇的“大产业”,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到全链条的产业赋能,建德市莲花镇正奔涌出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发展的源源活水。
破局点:藏在玉米粿里的灵感
村里常住人口520多人,耕地面积579亩,原先引入的企业已然搬迁,新的支柱产业还没有着落,还缺少集体资产和发展资金……2024年初到昴畈村,眼前的状况让朱哲颖犯起了难。“碳酸钙加工产业因为环境整治等问题全部搬迁,原先鼎盛的蛋鸡养殖产业也因为水污染问题被迫转型,村里的耕地做过花海,也搞过萌宠乐园,但是都不长久。如何为村里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了眼前的难点,农村的发展还得从土地上找出路。”朱哲颖细细思考后说。
秀秀玉米粿带来了灵感——走访中,朱哲颖了解到后坞秀秀家制作的玉米粿风味独特,还刚刚拿了2024年浙江省农家小吃技能竞赛最佳风味组的金奖,但销售范围局限在当地,未能打开更广的市场。
“这样的乡土美味一定有很多人喜欢,产销对接恰好也是我们供销社系统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朱哲颖当即联系了杭州市供销社社有企业杭州农合联农产品公司。经过沟通协调,首批玉米粿被带到了杭州市民中心四食堂的乡村振兴共富体验馆,不负众望在半天内销售一空。
“当月,玉米粿销售额近万元,效果特别好,我们村‘两委’就想,是不是可以再组织多一些的农产品进城。”朱哲颖备受鼓舞,决定加大力度。在莲花镇农办配合下,中秋节前夕,除了昴畈村的玉米粿,徐家的山林土鸡、戴农富公司的孢子粉和山茶油等农产品纷纷走进了城、摆起了摊,累计销售额超过10万元。
“如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大家干起农活都更有劲了!”秀秀带动村里10多户农户组建了加工小组,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村里的“小特产”开始走向“大产业”。
系统赋能:打通产销“任督二脉”
玉米粿的成功让朱哲颖看到了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潜力,并开始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提升全镇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莲花镇农产品种类较多,但存在分布分散、规模有限的情况。现在销售渠道更畅通了,下一步还是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和镇党委委员,朱哲颖思忖道。
首要就是科学种植、绿色种养。驻村前,朱哲颖在杭州市供销社社有企业杭州供销集团下属浙江仟初供销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公司依托多项微生物技术生产有机肥,既能测土配肥、精准配送,又能保护土壤,正好可以给村里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经过积极对接,农户种植有了科学指导员。杭州贝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看着田地高兴地说:“今年作物长势不错,成本也有所控制,我们只需要确保产品的品质和种类,销售渠道就交给供销社好了!”
在销售环节继续发力,朱哲颖参与组织“供销共富市集”活动。在2024年金秋帮扶活动中,莲花镇的榴莲蜜薯受到消费者欢迎。镇里的糯米丝瓜、小番茄、橄榄菜等农产品也陆续进入杭州市场,通过农合联的共富菜市、共富超市等平台进行销售。
“还是要依托供销社系统优势,尝试逐步构建服务村镇的产业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有更持久、更长远的发展。”朱哲颖一方面推动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一方面叮嘱农户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我们希望莲花镇的农产品不仅能卖出去,还能持续获得市场认可,要让莲花镇农产品从特色产品逐步转向标准化商品。”
关键一跃:茶产业园的集聚效应
在推动特色农产品销售的同时,朱哲颖还是觉得镇里要发展,主要得有更具带动力的产业项目。
2024年,杭州茶厂计划选址建设新厂区,得知消息后,朱哲颖有了主意——莲花镇气候条件适宜茶叶种植。当地已有茶企从事茶叶生产,但产业规模有待提升。
“莲花镇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也便利,可以辐射周边茶区。”说干就干,朱哲颖立刻着手争取。陪同茶厂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协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具体问题……经过多方努力,2025年5月6日,杭州茶厂与当地茶企合作成立的浙江杭天茶业有限公司成功摘牌莲花镇集镇地块。这个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茶叶精深加工园区,计划建设多条生产线,集茶叶加工、研发、展示于一体,配套茶文旅体验区。
“园区建成后,预计可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促进茶叶销售,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朱哲颖介绍。“如果能在茶厂工作,既方便照顾家里,收入也会更稳定。”当地茶农们期待满满。
“乡村振兴需要扎实地整合资源、打通渠道、培育产业。”望着远处正在推进的茶园项目,朱哲颖感慨道。从一颗玉米粿的市场开拓,到全镇农产品的系统培育,再到茶产业园的落地,供销社人正助力乡镇走出一条从“土特产”到“产业链”、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振兴”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张毓敏
“下次要带足货早点去市民中心摆摊。”
“秀秀玉米粿出了新口味,可得去尝一尝!”
在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莲花镇昴畈村的千年樟树下,傍晚的微风轻拂,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起村里的产业发展。
“这里是‘樟树学堂’,也是村里的议事平台。”杭州市供销社派驻莲花镇昴畈村的第一书记朱哲颖坐在村民中间,一起琢磨村庄的未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从产业薄弱的小山村“土特产”到全镇的“大产业”,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到全链条的产业赋能,建德市莲花镇正奔涌出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发展的源源活水。
破局点:藏在玉米粿里的灵感
村里常住人口520多人,耕地面积579亩,原先引入的企业已然搬迁,新的支柱产业还没有着落,还缺少集体资产和发展资金……2024年初到昴畈村,眼前的状况让朱哲颖犯起了难。“碳酸钙加工产业因为环境整治等问题全部搬迁,原先鼎盛的蛋鸡养殖产业也因为水污染问题被迫转型,村里的耕地做过花海,也搞过萌宠乐园,但是都不长久。如何为村里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了眼前的难点,农村的发展还得从土地上找出路。”朱哲颖细细思考后说。
秀秀玉米粿带来了灵感——走访中,朱哲颖了解到后坞秀秀家制作的玉米粿风味独特,还刚刚拿了2024年浙江省农家小吃技能竞赛最佳风味组的金奖,但销售范围局限在当地,未能打开更广的市场。
“这样的乡土美味一定有很多人喜欢,产销对接恰好也是我们供销社系统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朱哲颖当即联系了杭州市供销社社有企业杭州农合联农产品公司。经过沟通协调,首批玉米粿被带到了杭州市民中心四食堂的乡村振兴共富体验馆,不负众望在半天内销售一空。
“当月,玉米粿销售额近万元,效果特别好,我们村‘两委’就想,是不是可以再组织多一些的农产品进城。”朱哲颖备受鼓舞,决定加大力度。在莲花镇农办配合下,中秋节前夕,除了昴畈村的玉米粿,徐家的山林土鸡、戴农富公司的孢子粉和山茶油等农产品纷纷走进了城、摆起了摊,累计销售额超过10万元。
“如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大家干起农活都更有劲了!”秀秀带动村里10多户农户组建了加工小组,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村里的“小特产”开始走向“大产业”。
系统赋能:打通产销“任督二脉”
玉米粿的成功让朱哲颖看到了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潜力,并开始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提升全镇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莲花镇农产品种类较多,但存在分布分散、规模有限的情况。现在销售渠道更畅通了,下一步还是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和镇党委委员,朱哲颖思忖道。
首要就是科学种植、绿色种养。驻村前,朱哲颖在杭州市供销社社有企业杭州供销集团下属浙江仟初供销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公司依托多项微生物技术生产有机肥,既能测土配肥、精准配送,又能保护土壤,正好可以给村里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经过积极对接,农户种植有了科学指导员。杭州贝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看着田地高兴地说:“今年作物长势不错,成本也有所控制,我们只需要确保产品的品质和种类,销售渠道就交给供销社好了!”
在销售环节继续发力,朱哲颖参与组织“供销共富市集”活动。在2024年金秋帮扶活动中,莲花镇的榴莲蜜薯受到消费者欢迎。镇里的糯米丝瓜、小番茄、橄榄菜等农产品也陆续进入杭州市场,通过农合联的共富菜市、共富超市等平台进行销售。
“还是要依托供销社系统优势,尝试逐步构建服务村镇的产业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有更持久、更长远的发展。”朱哲颖一方面推动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一方面叮嘱农户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我们希望莲花镇的农产品不仅能卖出去,还能持续获得市场认可,要让莲花镇农产品从特色产品逐步转向标准化商品。”
关键一跃:茶产业园的集聚效应
在推动特色农产品销售的同时,朱哲颖还是觉得镇里要发展,主要得有更具带动力的产业项目。
2024年,杭州茶厂计划选址建设新厂区,得知消息后,朱哲颖有了主意——莲花镇气候条件适宜茶叶种植。当地已有茶企从事茶叶生产,但产业规模有待提升。
“莲花镇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也便利,可以辐射周边茶区。”说干就干,朱哲颖立刻着手争取。陪同茶厂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协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具体问题……经过多方努力,2025年5月6日,杭州茶厂与当地茶企合作成立的浙江杭天茶业有限公司成功摘牌莲花镇集镇地块。这个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茶叶精深加工园区,计划建设多条生产线,集茶叶加工、研发、展示于一体,配套茶文旅体验区。
“园区建成后,预计可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促进茶叶销售,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朱哲颖介绍。“如果能在茶厂工作,既方便照顾家里,收入也会更稳定。”当地茶农们期待满满。
“乡村振兴需要扎实地整合资源、打通渠道、培育产业。”望着远处正在推进的茶园项目,朱哲颖感慨道。从一颗玉米粿的市场开拓,到全镇农产品的系统培育,再到茶产业园的落地,供销社人正助力乡镇走出一条从“土特产”到“产业链”、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振兴”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张毓敏
发布日期: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