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本版导读

四川省自贡市桂花村供销社竹编“触网”焕新生
文章字数:981

  □本报记者 王建武 文/图
  在四川省自贡市桂花村供销社,往日里安静陈列的竹篮、竹篓,如今正通过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走向天南地北的消费者家中。近日,桂花村供销社喜迎一批特殊的客人——四川农业大学实践基地团队(以下简称“川农实践团队”)。双方围绕桂花村供销社正积极探索的竹编产品直播带货模式,进行了一场深度“把脉”与“会诊”,共同为这门传承已久的老手艺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
  主动求变 供销社变身“直播间”
  作为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综合平台,桂花村供销社深知,本地引以为傲的竹编技艺虽好,却长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为破解销售难题,拓宽乡亲们的增收渠道,桂花村供销社主动转型,将服务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大胆尝试将部分区域改造为“乡村振兴直播间”,让供销社这个老字号焕发出新活力。
  “我们不仅是‘供货商’,更要成为好产品的‘推介官’。”桂花供销社电商负责人表示,“通过直播,我们能直接向全国消费者展示竹编的匠心独运,讲述每一件产品背后的乡土故事,这是过去坐等客商上门无法比拟的优势。”
  借智引技 高校智慧为乡村赋能
  此次四川农业大学实践基地团队的到访,恰逢其时。不仅现场观摩指导了桂花村供销社的直播流程,更与桂花村供销社运营团队、本地手艺人围坐一堂,为竹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金点子”。
  在品牌塑造上,川农实践团队建议,应跳出传统农副产品的框架,深挖竹编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竹编文创产品,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在视觉呈现上,川农实践团队指导如何优化直播间布景,融入更多乡土元素,并建议通过短视频记录手艺人编织过程,让“匠心”看得见,增强消费者信任与购买欲望。
  在运营策略上,川农实践团队为供销社梳理了数据化运营的思路,并表示未来可在主播技能培训、内容策划等方面提供持续支持,帮助该社培养本土直播人才,实现自我“造血”。
  扎根乡土 做乡村振兴的“连接器”
  此次与四川农业大学的携手,是桂花村供销社深化综合改革、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供销社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农民站在一起,既要传承好老手艺,也要拥抱新技术、新渠道。
  下一步,桂花村供销社将充分吸收运用此次实践的成果,一方面优化直播流程,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将继续秉持为农服务的根本宗旨,让供销社这座连接城乡的桥梁更加稳固。在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下,桂花村的竹编产品定能借力网络流量,编织出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