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一次特殊的“出警”任务
文章字数:1,596
□杨烈 本报记者 黄韬 文/图
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也是一名公安辅警用行动写就的“生命答卷”。近日,四川省南充市公安局顺庆区分局刑事侦查大队的“90后”辅警李星辰,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珍贵的“生命火种”,成为四川省第91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说:“我的职责就是保护群众,捐献造血干细胞,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守护生命。”
缘起:因为热爱 所以坚持
今年35岁的李星辰,于2018年2月加入顺庆区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2023年9月,他怀揣着对刑事科学技术的热爱,加入顺庆区公安分局DNA实验室,从事DNA检验警务辅助工作。据悉,李星辰所在的顺庆区公安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先后两次获评“全国示范刑事科学技术室”,为全局命案攻坚、积案突破和现案侦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DNA实验室,面对陌生的DNA检验技术,李星辰主动学习、勤于实践,迅速掌握了检验流程与操作技能。截至目前,他协助民警完成各类案事件物证检验50余起。
工作中守护正义,生活中传递大爱。李星辰多次参与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800毫升。三年前,他在一次献血中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便毫不犹豫留取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如果能匹配成功,就能救人一命,很划算!”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公安辅警的善良与担当。
奔赴:生命接力 义无反顾
今年7月,李星辰接到红十字会电话,告知他与一名患儿配型成功。“单位同事入库很多年,都没有匹配成功,我这么快就匹配成功,是缘分,肯定要捐!”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同意捐献。尽管父母起初因不了解采集过程而有所顾虑,但在李星辰和作为医务人员的妻子的耐心沟通下,最终全家一致支持他的决定。
在顺利完成高分辨配型和体检后,李星辰将捐献计划告知单位,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10月中旬,在母亲和儿子的陪伴下,他平静而坚定地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儿子,我为你骄傲!你是最棒的!”采集室内,母亲李女士的眼眶湿润。
10月15日上午,打完最后一针动员剂的李星辰,仅休息了半小时便躺上了采集床。透明的导管一头连着他的手臂,一头接在血细胞分离机上,鲜红的血液顺着导管流动,在机器里转了个圈,又缓缓流回体内。“医生说不能动,我就盯着天花板的灯数时间,想着孩子能早点用上干细胞。”4个小时里,他保持着同一个姿势,手臂渐渐发麻,手指都僵了,却没动一下,直到机器“嘀”的一声响,护士笑着说“完成啦”,李星辰才慢慢活动了一下手臂,看着采集袋里淡黄色的造血干细胞,他心想:“终于能让孩子和家长安心了,值!”
新生:“谢谢叔叔,我长大后也要帮更多人!”
在李星辰的荣誉盒里,静静躺着两样“宝贝”:一封叠得方方正正的信,一幅色彩明亮的画。信是受捐女孩母亲亲笔所写,字里行间满是抑制不住的感激:“当听说您——一位素不相识的35岁男士,与我的女儿配型成功,愿意为她捐献造血干细胞,那一刻,我们才在绝望中看到了照亮生命的光。千言万语道不尽感激,唯有祝愿您和您的家人永远健康平安、幸福顺遂,未来的日子,我们也会像您一样,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把这份爱的力量传递下去,让更多身处困境的人感受到温暖。”
那幅画则出自7岁受捐女孩之手:三朵鲜花在纸上悄然绽放,中间那朵向日葵昂首朝着太阳,蜜蜂与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仿佛在用稚嫩的笔触诉说着心声:“谢谢叔叔,我会像向日葵一样坚强,长大后也要帮更多人。”
看到这幅画,李星辰嘴角泛起了笑意,他说,“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配型的几率只有百万分之一,能遇上这样的缘分,我很幸运。”他轻轻抚摸着画中的向日葵,语气里满是期许。当被问及捐献感受,李星辰语气平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和献血差不多,无非就是时间长了点。希望这位受助者早日康复,往后热爱生活。”
从打击犯罪的一线,到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坚,再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生命传递,李星辰用一次次选择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他以热血为桥,跨越山海,完成了一场关于生命与使命的温暖接力。
发布日期: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