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本版导读

家政消费从“应急型”转向“计划型”
七地消委会联合发布家政服务行业消费调查报告
文章字数:1,454
  □本报记者 马工枚
  为系统掌握各地家政服务消费现状与共性问题,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畅通行业消费环节,推动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10月17日,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以下简称“四川省消委会”)联合重庆、青海、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六省(区、市)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共同开展了本次家政服务行业消费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调研的方式开展,共回收有效样本15479份,其中有家政消费经历的答题者12645人。
  数据显示,我国家政服务消费普及率已超八成,市场日趋成熟,消费模式正从“应急型”需求向“计划型”消费转变,理性化、常态化特征愈发明显。
  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调研方式,覆盖七省(区、市)广泛消费群体,共回收有效样本15479份,其中有家政服务消费经历的受访者达12645人,为调查结论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调查显示,当前家政服务消费普及率已达81.69%,这一数据表明家政服务已从昔日“小众需求”升级为家庭常态化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消费群体结构来看,中青年成为绝对主力,26岁至40岁群体占比达50.79%,是家政服务的核心消费人群;中等收入家庭(月收入3000元—9999元)构成消费主体,进一步凸显了家政服务的大众化消费属性。
  消费行为呈现“灵活化、中度预算、定期化”特征。调查显示,渠道主要来源中介、熟人推荐及O2O平台。38.57%的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小时工等灵活服务形式,51.87%的消费者年度消费预算主要集中在1000元-4999元区间。消费频次以每月或每季度为主,显示家政消费正从“应急型”向“计划型”转变,消费习惯逐步理性化、常态化。
  调查显示,实际消费经历以“病人护理”和“水电维修”为主。家庭特殊时期刚需、技能不足和工作繁忙是三大主要消费动因。在选择服务时,消费者最关注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素质(年龄、性别、技能等),而对品牌知名度和外部评价依赖较低,反映出消费决策更加理性务实。
  行业发展态势向好,但也呈现出“满意度整体良好但痛点突出”的特点。调查显示,近七成消费者对家政服务质量表示满意,超过七成受访者认可从业人员的专业度、服务态度及售后服务,表明行业服务水平基本获得市场认可。但超过一成的负面评价也揭示了行业短板,服务资质不透明、价格不透明、过度营销及售后维权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反映出行业在规范性和服务体验一致性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消费者期待通过标准化建设、技术赋能和专业培训等多维度措施,共同推动家政服务行业向更加透明、规范、优质的方向发展。
  四川省消委会建议,一是选择正规渠道,核实资质信息。消费者应优先选择证照齐全、信誉良好的家政公司或平台,注意核查服务人员的身份证、健康证、技能证书等资质,切勿因低价诱惑选择无照服务提供者。二是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权责内容。建议消费者与服务方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时长、服务标准、违约责任、损害赔偿等条款,尤其对可能出现的物品损坏、人身意外等情形提前约定处理方式,避免纠纷无据可依。三是增强证据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服务过程中可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服务重要环节及存在问题,保留合同原件、服务单据、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据。四是理性看待营销,警惕消费陷阱。面对各类促销宣传,消费者应仔细核实服务内容和价格细节,警惕“低价引流、中途加价”等陷阱。预付式消费时需注意资金安全,避免一次性大额充值。五是主动参与监督,共建消费环境。消费者积极参与家政服务消费评价和监督,通过正规渠道反映问题建议,共同促进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发生消费纠纷时,可首先与家政公司或平台协商,协商不成可及时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或家政服务行政主管部门投诉维权。
发布日期: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