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红色铸魂 金色提质 绿色托底
文章字数:1,555
□本报记者 马工枚
10月21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古蔺专场,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委书记赵源华围绕“‘抓特色、扬优势’革命老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蝶变”作介绍。
近年来,古蔺坚持以“红色铸魂、金色提质、绿色托底”为路径,全力发展“三色经济”,不断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由此塑造出古蔺今天的“四张名片”。
第一张名片——“中国西部百强县”。古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2020年脱贫摘帽后,仅用短短两年多时间就跻身西部百强县,2024年跃升至第86位。这背后,是88万古蔺人“把脱贫当起点、向发展要未来”的拼搏实干。
第二张名片——“世界美酒特色产区·中国酱酒之乡”。如今,古蔺不仅有郎酒这颗“明珠”,还建成二郎、茅溪、永乐、太平四大酱酒组团,规模以上酒企从9家增加到25家,产能从9万吨提升至18万吨。
第三张名片——“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县城”。面对出口弱、消费能力不足的短板,古蔺全力下好“投资”这盘棋,重点推进几项实实在在的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园区改革、实施“专班服务”机制。2024年,古蔺签约项目92个、金额超50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连续3年全市第一。
第四张名片——“中国天然氧吧”。古蔺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7.8益。拥有43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全县森林覆盖率54.54%,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9%左右。
赵源华表示,古蔺锚定“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目标,重点从五个方面发力。
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古蔺是“中国酱酒之乡”,但古蔺不止步于酿酒,而是要让每一粒高粱都实现“全生命周期价值”。上游种好糯红高粱,中游做强酱酒酿造,下游延伸包材、物流、文旅融合等配套产业。去年,郎酒庄园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25家规模以上酒企正向300亿元产值冲刺,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酒盒也成了“网红伴手礼”。古蔺正以酱酒为核心,有机串联能源、绿色建材、绿色食品、文旅康养“四颗珍珠”,着力构建1个千亿、4个百亿的“一圈四链”产业格局,推动实现“一业兴、百业旺”。
推动城乡融合共建。古蔺以建设省级城市更新行动重点县城为抓手,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跟着产业走,吸引群众“进城落户”;乡村端全域推进“两强化三提升”行动建设和美乡村,发展“非遗+旅游”“林下经济”等新业态;中间环节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鼓励城市资本下乡,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让城乡要素流动起来,实现“城乡互补、共建共享”。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古蔺推动企业办事“一次不跑”,项目审批从“多证齐发”迈向“秒批秒办”。深化园区“亩均论英雄”改革,目前园区亩均税收达35万元。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把闲置厂房改造为酱酒体验馆,低效资产变身“网红打卡点”,县属国企形成3个AA+、3个AA主体信用矩阵,国有资产规模从300亿元一举迈上1000亿元台阶,真正实现了“资产盘活、价值提升”。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今年,古蔺新建2所县城学校、3所乡镇卫生院,持续推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提档升级,让孩子“上好学”、老人“好看病”;为酱酒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城镇新增就业8000多人;推进县城“口袋公园”和农村“厕所革命”,让传统村落与现代社区各美其美,让88万名古蔺人日子有奔头、生活有品质。
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古蔺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发展时既要敢闯敢干,更要稳扎稳打。生态红线“不能踩”,黄荆老林的树一棵不能砍;安全生产“不能松”,酒厂的窖池、矿山的设备天天检查;债务风险“不能冒”,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古蔺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土特产”变成“金产业”,让“老区味”飘出“时代香”,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预计到2027年实现经济总量、税收、财政收入“三个翻番”,让革命老区在新时代跑出“加速度”。
10月21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古蔺专场,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委书记赵源华围绕“‘抓特色、扬优势’革命老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蝶变”作介绍。
近年来,古蔺坚持以“红色铸魂、金色提质、绿色托底”为路径,全力发展“三色经济”,不断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由此塑造出古蔺今天的“四张名片”。
第一张名片——“中国西部百强县”。古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集“老、少、边、穷”于一体。2020年脱贫摘帽后,仅用短短两年多时间就跻身西部百强县,2024年跃升至第86位。这背后,是88万古蔺人“把脱贫当起点、向发展要未来”的拼搏实干。
第二张名片——“世界美酒特色产区·中国酱酒之乡”。如今,古蔺不仅有郎酒这颗“明珠”,还建成二郎、茅溪、永乐、太平四大酱酒组团,规模以上酒企从9家增加到25家,产能从9万吨提升至18万吨。
第三张名片——“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县城”。面对出口弱、消费能力不足的短板,古蔺全力下好“投资”这盘棋,重点推进几项实实在在的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园区改革、实施“专班服务”机制。2024年,古蔺签约项目92个、金额超50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连续3年全市第一。
第四张名片——“中国天然氧吧”。古蔺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7.8益。拥有43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全县森林覆盖率54.54%,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在99%左右。
赵源华表示,古蔺锚定“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目标,重点从五个方面发力。
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古蔺是“中国酱酒之乡”,但古蔺不止步于酿酒,而是要让每一粒高粱都实现“全生命周期价值”。上游种好糯红高粱,中游做强酱酒酿造,下游延伸包材、物流、文旅融合等配套产业。去年,郎酒庄园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25家规模以上酒企正向300亿元产值冲刺,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酒盒也成了“网红伴手礼”。古蔺正以酱酒为核心,有机串联能源、绿色建材、绿色食品、文旅康养“四颗珍珠”,着力构建1个千亿、4个百亿的“一圈四链”产业格局,推动实现“一业兴、百业旺”。
推动城乡融合共建。古蔺以建设省级城市更新行动重点县城为抓手,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跟着产业走,吸引群众“进城落户”;乡村端全域推进“两强化三提升”行动建设和美乡村,发展“非遗+旅游”“林下经济”等新业态;中间环节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鼓励城市资本下乡,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让城乡要素流动起来,实现“城乡互补、共建共享”。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古蔺推动企业办事“一次不跑”,项目审批从“多证齐发”迈向“秒批秒办”。深化园区“亩均论英雄”改革,目前园区亩均税收达35万元。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把闲置厂房改造为酱酒体验馆,低效资产变身“网红打卡点”,县属国企形成3个AA+、3个AA主体信用矩阵,国有资产规模从300亿元一举迈上1000亿元台阶,真正实现了“资产盘活、价值提升”。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今年,古蔺新建2所县城学校、3所乡镇卫生院,持续推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提档升级,让孩子“上好学”、老人“好看病”;为酱酒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城镇新增就业8000多人;推进县城“口袋公园”和农村“厕所革命”,让传统村落与现代社区各美其美,让88万名古蔺人日子有奔头、生活有品质。
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古蔺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发展时既要敢闯敢干,更要稳扎稳打。生态红线“不能踩”,黄荆老林的树一棵不能砍;安全生产“不能松”,酒厂的窖池、矿山的设备天天检查;债务风险“不能冒”,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古蔺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土特产”变成“金产业”,让“老区味”飘出“时代香”,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预计到2027年实现经济总量、税收、财政收入“三个翻番”,让革命老区在新时代跑出“加速度”。
发布日期: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