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本版导读

“供销人”扎根大凉山:
驻村第一书记们的越西帮扶答卷
文章字数:6,147


  □本报记者 冯庄 实习记者 秦智城 文/图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群山之间,有这样一群“供销人” —— 他们背井离乡、扎根基层,以“扁担精神”“背篓精神”为魂,用汗水浸润土地,用智慧破解难题,在产业振兴、民生改善、教育守护的赛道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他们,便是四川省供销社派驻越西县的驻村第一书记们。
  从解决百余户村民饮水难题,到培育富民强村产业;从搭建“新媒体+”发展路径,到守护乡村孩子的求学梦,明亮、黄芥、蔡斌三位第一书记始终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以供销人的初心与担当,赢得了大凉山深处各族群众口中最真挚的“卡沙沙”(彝语“谢谢”)。他们的故事,是供销社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明亮:以供销资源为笔 绘就民生产业新图景
  “想了解这里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把供销社的资源真正用到刀刃上。”2023年6月,响应前往越西县帮扶的号召,明亮主动请缨,成为大花镇瑞元村驻村第一书记。虽需平衡家庭与工作,但家人的理解、单位的支持,以及“让供销力量扎根基层”的心愿,让他毅然奔赴大凉山。
  破沟通壁垒,摸清村情“家底”。初到瑞元村,语言成了明亮开展工作的“第一道坎”。村民的彝语与方言他一句不懂,入户走访全靠村“两委”干部当“翻译”。但他深知“不摸清村民需求,帮扶就是纸上谈兵”,于是跟着村干部挨家挨户串门,白天记录生活难题、产业诉求,晚上对照笔记梳理村情。短短时间内,他走遍全村所有农户,将“产业匮乏、村民靠传统农业谋生、就业增收难”的困境刻在心里。“把产业基础提上来,让村民有活干、有钱赚”,成了他帮扶工作的核心目标。
  聚供销之力,解民生产业之困。作为供销社派驻干部,明亮深谙整合系统资源的重要性。他积极争取帮扶资金,最终推动省供销社下拨186.31万元,用于建设瑞元村为农服务中心——既升级了村委会活动室与村供销社基础设施,又搭建起产业发展“核心平台”;2024年初,省供销社再追加35万元,专项改造瑞元村幼儿园厕所、学校围墙,还在大花地小学建起书吧。“之前省供销社领导调研时见幼儿园厕所环境差,当即决定拨款改善,就想让孩子们在干净环境里长大。”如今,孩子们放学后能在书吧读课外书,眼神里的求知欲让他觉得“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盘活闲置资源,破集体经济“零”局。“民生问题解决了,村民腰包鼓不起来,乡村振兴还是空谈。”走访中,明亮发现村里一家小型养殖企业因资金短缺、技术落后濒临停滞,同时不少闲置房屋、土地常年“沉睡”。“让村集体入股,盘活闲置资源?”这个想法逐渐清晰。他立刻行动,一方面协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为企业注入“活水”;另一方面推动村集体以闲置房屋、土地入股,与企业签订“固定分红”协议。企业获得资金后迅速升级设备、改进技术,一年便实现盈利;村集体则通过入股分红、房屋租赁,加上供销社消费帮扶渠道支持,集体经济从“零”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8月,瑞元村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带动1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增收2万余元。曾经的“空壳”村集体,如今成了村民增收的“靠山”。
  承供销精神,在沉淀中守初心。“基层工作与以往的工作截然不同:范畴更广阔,从政策落地到民生琐事都关乎村民生活;群众联系更紧密,走村入户的寒暄、田间地头的交流,都是倾听民声的机会。”明亮坦言,驻村要解决的全是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每啃下一个“硬骨头”,都能清晰感受到自己在工作能力、群众情怀上的成长。而基层更需“沉下心”的定力——唯有褪去浮躁、站稳脚跟,才能真正融入这片土地。
  2023年9月,瑞元村山上饮水池突然堵塞,百余户村民断水。明亮立刻带领村“两委”干部往山上跑,顶着烈日清理杂物,一干就是一天。当清澈水流重新流进村民家,看着大家舒展的笑容,他对“背篓精神”有了更深理解:“‘背篓’装的是群众需求,‘精神’讲的是为民担当。老百姓需要时,我们就得第一时间扛责上前,做他们最可靠的‘主心骨’。”
  “自明亮书记到瑞元村任职以来,始终秉持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瑞元村干部曲木说布提起明亮,语气里满是认可,“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他的评价都特别高。”面对大家的肯定,明亮则坚定表示:“让瑞元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样才对得起组织的信任,不辜负村民们的‘卡沙沙’。”
  黄芥:以“创”破局 书写供销帮扶新答卷
  “作为共产党员,帮扶这种重大使命,就该身先士卒。”2024年7月24日,拥有十年基层一线工作经验的黄芥抵达越西县大瑞镇甘河坝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自2015年在德阳市中江县参与精准扶贫起,他便与农村结下深厚情谊;此次得知选拔帮扶干部,他第一个报名:“我懂农村需要什么,也知道怎么帮,更要把供销人的‘创造精神’带到大凉山。”
  直面安置点困境,压力之下寻新路。甘河坝村是2021年新建移民安置点,3平方公里土地上住着695户3295人,其中404户是脱贫户、143户是监测户。“村民从山上搬下来住新楼,但土地还在山上,没自己的产业,很多人只能外出打工。”黄芥虽感帮扶压力大,却没退缩:“越困难,越要想办法突破。”他看到“人”的优势——村民热情、年轻人多、擅长彝族歌舞,“既然走不了传统农业路,那就搞‘新媒体+’,‘无中生有’培育产业!”帮扶思路很快确定。
  引工业项目,促就业稳增收。“村民最迫切的是就业,尤其是脱贫户、监测户,稳定就业才能防返贫。”黄芥将引进工业项目作为首要任务。凭借十年扶贫积累的人脉,他四处联系企业,反复介绍甘河坝村的劳动力优势与越西县帮扶政策。2024年10月,经多次沟通与实地考察,一家浙江科技加工企业最终同意落户越西。该项目还被列入越西县当年重点工作,由县商务局推进,助力村民增收。
  “工业解决了部分就业,还得给村民找条‘轻资产、易上手’的增收路。”
  走访中,黄芥发现村里年轻人爱唱歌跳舞,彝族服饰、歌舞更是特色。“现在直播火,能不能把彝族文化和直播结合,为老百姓谋福利?”2025年3月11日,距到村仅8个月,他便筹措启动资金,部分来自自己工作的学校,部分自掏腰包,购买手机、灯光等设备,启动直播事业。
  “最初就想组织年轻人唱彝族山歌、跳舞,没想到最多一次吸引了16.9万名观众。”有观众问“衣服在哪买”“能不能多唱几首”,让黄芥发觉彝族文化、服饰、舞蹈在互联网上的吸引力,于是成立了全网首个彝族舞团。如今,直播队伍已壮大到11人,主播们已成长为能熟练互动的“新农人”。
  “我一直觉得黄书记是个特别有想法的人,一直琢磨着靠直播卖货帮村民们多挣点钱。而且特别体谅我们这些村干部的难处,知道我们的工资不算高,还总想着帮我们拓宽增收路子,好让我们既能守着家、照顾好老人,又能实实在在多挣点钱。”大瑞镇甘河坝村村干部木出阿衣莫谈及自己参与日常直播的缘由时说道。在黄芥的带动下,村里一名此前从未接触过直播的会计,每天坚持开播,每月增收超8000元。
  “截至上个月,我们村的直播账号最高已积累3000余名粉丝,通过直播带货累计创造纯利润6.74万元。”黄芥说,眼下正忙着组建以供销社牵头的产品库,在直播间推广彝族文化与本地农特产品,既拓销路助农增收,更让供销社“为农服务”理念扎根民心。
  “‘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本质是‘从零到一’的创造精神。在甘河坝村,没有产业就创造产业,没有资源就协调资源,这就是对供销精神的传承。”黄芥用“创”字概括初心:创新思路,打破“无土地就不能发展”的思维定式,引进铜线厂是“工业创新”、搞直播是“模式创新”;创造资源,直播缺设备就协调凉山州农发行、越西县交通局与学校出资,缺启动资金就向邻村争取赞助;创业坚守,LED灯厂谈判了3个月、直播团队从成立到盈利用了2个月,再难也没放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对我们来说就是创业,坚持下去就会看到希望。”
  未来,黄芥计划深化“新媒体+”模式:“只要能让村民日子越来越好,我就会一直‘创’下去,这个‘+’后面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蔡斌:以务实为要 筑牢乡村振兴的硬根基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看到大花村一点一滴的变化,就像看到自己的家变得越来越好,心里特别亲切。”2024年7月24日,怀着一份质朴的乡土深情,蔡斌来到了越西县大花镇大花村,担任第一书记。从小长于农村的他,对土地和农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单位组织报名时,他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就想实实在在为农村做点事,也给年轻干部带个头,让他们知道——基层,是真正能锤炼人、成就人的广阔天地。”
  直面留守之困,为老人与孩子筑起“暖心底线”。大花村距离越西县城11公里,平均海拔1980米,村民多以种植玉米、土豆为生,收入普遍不高,产业振兴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通过一次次走访,蔡斌摸清了村情: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七八十岁的老人独自生活极其不便,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只能在路边玩耍。”这一切,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必须为留守群体做实一件事,让在外打拼的人安心。”
  于是,他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驱车往返于县城和乡村之间,为那些行动不便且身患疾病的独居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每当接到老人的求助电话,他都会第一时间放下手头的工作,开车前往县城的各大药店,仔细按照医嘱为老人们购买所需的药品,并亲自送到他们手中。对于那些身有残疾却尚未办理残疾证的老人,他会耐心地帮助他们整理申请材料,陪同他们前往相关部门办理手续,确保他们能够及时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此外,他还特别关注村里的留守儿童,经常带着玩具和学习用品去看望他们,陪他们玩游戏、为他们讲故事,用温暖的陪伴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
  对于自己负责帮扶的监测对象,他总是倾注满腔热忱,不仅定期自费购置优质大米、新鲜食用油、营养丰富的牛奶等生活必需品送给他们,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亲自入户走访。每次走访时,他都会耐心地与帮扶对象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生活琐事和实际困难,像对待亲人一样与他们拉家常、聊心事。在走访过程中,他还会主动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整理房间、收拾衣物、打扫卫生,甚至细心地擦拭门窗、清理厨房油污,确保他们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让帮扶对象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
  “要想真正拔掉穷根,就得让土地里长出‘金疙瘩’。”蔡斌发现,村集体经济原有的特色产业规模小、收益不高,于是下定决心从培育规模产业破局,迅速组建“产业突围专班”。他带领队员辗转越西县大瑞镇木耳种植园、成都新都现代农业园、宜宾兴文光伏企业、普格县乌骨鸡文化园企业等地考察调研学习,认真记录种植养殖技术细节,拍摄教学视频,反复比较之后,最终选定种植木耳。
  为了促成合作,蔡斌五次登门,回访大孤山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孔明和大瑞镇的种植大户,带着村民代表一笔笔算清“收益账”和“风险账”:“技术、销路都由企业兜底,咱们不用担心。”企业终于点头,但村民仍有顾虑——“怕亏本、缺技术、卖不动”。蔡斌没有迟疑,迅速构建起“县—镇—村+企业”立体联动机制:县委、镇党委领导多次调研,争取到10万元启动资金;组织“政策服务团”量身定制土地流转和配套方案;与企业展开五轮谈判,创新推出“三保两免”模式——企业保技术、保设施、保收购,免除50%菌棒预付款和首年托管费,村集体只需支付10万元定金即可启动。顾虑消除后,蔡斌协调村里整合出10亩闲置土地,与企业签订十年租地合同;在资金方面,推动村集体与企业共同出资,垫付购置7.5万根菌棒和自动喷水系统的费用。2025年3月26日,大花村木耳种植基地正式签约,蔡斌悬了三个月的心,终于落了地。
  种植期间,他全程参与,虚心向技术人员学习:木耳适宜在18℃—35℃环境中生长,菌棒约一周出耳;采收前需停水,恢复后早晚每小时喷五分钟……如今,他早已熟练掌握技术,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基地坚持‘本村人优先’,仅采收期就聘用了近30名村民参与劳作,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蔡斌说,截至8月中旬,进入采收期的7.5亩木耳已完成首季第一、第二茬采收,共收获鲜木耳2万余斤,经晾晒加工后制成干木耳2000余斤。据介绍,明年还将扩大种植规模,达到30-40亩。
  据悉,干木耳批发价每斤为25—30元,10亩木耳预计每年能实现收入2万元—3万元。“过去忙完农活就闲着,现在村里有了木耳产业,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一天能赚一百多块!”采收木耳的村民高兴地说。在这片富含养分的黑土地上,木耳这一“黑色瑰宝”正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它不仅盘活了村里沉睡的土地资产,更唤醒了村民内生的致富动力,让乡村发展的底气更足、路子更宽。
  拓宽多元路径,织密富民增收的“保障网”。木耳产业步入正轨后,蔡斌并未停步。他发现姜黄适合本地气候,便主动培养致富能手试种,还自掏5000元承包5亩地,代购种子、肥料和农药。姜黄亩均毛利润可达1万元,净收益可达四、五千元。目前5亩姜黄长势喜人,不少村民打算下半年跟着种植。他还瞄准竹虫养殖,在住房内先自行试验,待经验成熟后再向村民推广。
  此外,蔡斌还带领考察组专程前往普格县彝康农业公司,围绕螺髻山乌骨鸡产业开展深度调研,重点学习其成熟完善的“村集体+农户+企业”合作模式。
  他介绍,大花村自身具备两大核心优势:一方面坐拥广袤优质的林地资源,为乌骨鸡散养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另一方面,当地农户长期积累了扎实的散养技术与经验,与彝康农业公司合作发展乌骨鸡产业的基础条件已完全成熟。
  “基于现有条件,我们正积极推进大花村乌骨鸡养殖试点项目,初步计划年养殖规模达5000只。同时,将依托‘苏幺鸡’平台拓宽本地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最终构建‘乌骨鸡养殖+特色农产品推广’的双轮驱动产业格局。”蔡斌强调,“只有让村民掌握多元增收途径,实现‘多条腿走路’,才能真正守住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增收致富的道路走得稳、走得远。”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我们绝不能让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上学的机会。”为了开展教育帮扶,蔡斌积极奔走,多方协调社会资源,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社会助学金累计达3万余元。“这些资金切实帮助了18户贫困家庭的学生,为他们解决了购买学习用品、缴纳学杂费等实际困难。”在具体帮扶过程中,蔡斌特别注重从长远发展考虑:“培养乡村振兴的储备人才,必须从娃娃抓起。”于是他主动联系结对帮扶单位,发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不仅组织捐赠活动,还经常自费购置图书、玩具、衣物等物资,深入村幼儿园和中小学生家庭进行走访慰问,与孩子们亲切交流,耐心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每当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专注读书时露出的灿烂笑容,蔡斌总是动情地说:“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变得特别有意义,再辛苦也值得。”
  此外,蔡斌发起“N村结对”行动,推动大花村与甘河坝村等7个村庄共享治理经验、共破发展难题。“乡村振兴不是‘独角戏’,只有抱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共富。”这一理念很快得到周边村的积极响应,如今各村经常交流产业经验,逐渐形成互帮共进、联村共富的良好氛围。
  “所谓‘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就是脚踏实地、勇于担当,不搞形式主义,只要对村民有益,就一定要做到底。”未来,他计划继续推广姜黄种植和竹虫养殖,持续深化教育帮扶。
  在越西县的群山中,明亮、黄芥、蔡斌三位第一书记,只是四川省供销社派驻帮扶干部的缩影。他们带着“供销人”特有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实干书写担当,用真情温暖民心。
  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更多“供销人”正循着他们的足迹,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以供销之力、之智,为大凉山深处的群众带去更多希望与温暖,共享美好生活。
发布日期:202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