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抓糖
文章字数:1,953
陈才明(四川凉山)
从普格到宁南的公路,顺着黑水河堤岸蜿蜒伸展。冬日的黑水河温顺如眠,狭窄处水流清浅,可一跃而过。经年冲刷的河道将大山劈成两半,陡峭的崖壁悬着摇摇欲坠的落石与松土。公路随河道曲折游走,消失在连绵山坳间。
我的先辈们栖居在这些陡坡崖缘。险峻的山势让乡村成为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唯有在梦境中,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才会悄然苏醒。
有些回忆注定只属于特定的时空,我的童年便在这陡峭的山坡上萌芽。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为让我和姐姐多认几个字,父母早早将我们送进学堂。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知识或许就藏在课本的横撇竖捺间。
小学坐落在黑水河边的公路旁,从家到学校全是下坡路。若规规矩矩走,耗时需超过一小时。可对我们几个男孩子来说,这却是每日最雀跃的旅程。我们背着书包,折几枝路边树枝垫在臀下,顺着雨水冲刷出的沟道飞速滑行。几个弯道过后,学校便映入眼帘。那种风驰电掣的快感难以言喻,代价却是屁股被磨得生疼,甚至羞红的肌肤从裤管的破洞里露出。书包更难逃厄运——除了破得透光的包身,课本文具早已不知去向。老师见状,笑称我们读的是“望天书”。
放学是所有孩子的盼头。离下课还有片刻,我们便频频探头望向教室外老树上悬挂的钢管。当“当—当—当”的铃声响起,一天的“望天书”时光便宣告结束。
然而,回家的路却是童年的“噩梦”。摸着咕咕作响的肚子,抬头仰望那挂在陡峭山体上的蜿蜒小路,除了硬着头皮攀爬,别无他法。我们紧随哥哥姐姐的身后,弯腰弓背缓缓挪动,谁也不敢掉队。杂草没过孩童的身躯,转过几个山角便不见人影。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总在暮色四合时才走完。
害怕回家,还因为生疼的屁股总要迎来妈妈“亲切”的问候。夜风掠过,明火噼啪作响,忽明忽暗。许多夜晚,妈妈喂完牲口后,就在灯光下为我缝补破洞的裤子和透光的书包。只是次日滑行时,一切又会恢复原样。
记忆里的归途总是漫长而惊心。我曾问过奶奶:“为何偏要住在山上?”奶奶说:“为了‘柴方水便’啊。”或许,这便是他们那代人最朴素的生存哲学。
并非所有季节都让归途难捱。入冬后,路边甘蔗成熟,村里便在半山腰平整出一块空地,搭起茅草棚,垒起长灶,支起十几口大锅。各家将甘蔗运来榨汁熬糖,远远便能闻到甜香四溢。此时的回家路,满是期待。
灶膛里火苗蹿得通红,铁锅中糖水咕嘟冒泡。孩子们按捺不住好奇,总想凑近一探究竟,却总被大人厉声喝止。这时,表叔总会逗我们:“娃儿些,想不想吃糖?”我们早已垂涎欲滴,忙不迭点头。他见状大笑,随即开始表演:先将手浸入冷水桶,再飞速探入沸腾的铁锅,握指一抓,瞬间缩回冷水桶中。待手掌冷却,竟变出一把麻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一系列动作堪称“艺术盛宴”。我们拍红了手掌,围观的妇女们也惊叹不已。糖甜,表叔的“魔术”更让这份甜意浸润心间。
表叔生得一张国字脸,走路似狗熊般憨实。最显眼的是那双比常人大一半的手掌,粗糙的掌纹里布满冻裂的冰口,恰似风干的蚕豆。父亲说,表叔力大无穷,能扛起三百斤重物,村里老幼提起他,皆是赞不绝口。
包产到户后,表叔家日子蒸蒸日上。两层木楼的阁楼堆满粮食,圈里牛羊成群,他还早早为两个儿子备下宽敞的瓦房。家中的殷实,正如他那双宽厚的手掌,盛满勤劳的馈赠。
1991年,乡里建了糖厂,鼓励种植甘蔗,并出资修了泥巴公路。一吨甘蔗能卖七八十元的消息点燃了村民的热情,大家在陡坡开垦梯田,种满甘蔗。秋日里,放学路穿梭在郁郁蔗林,村庄仿佛藏进了绿色海洋。表叔作为劳力好手,种的甘蔗最多最好,预计能收上百吨。
收获的喜悦背后,是难以言说的艰辛。村民们肩扛成捆甘蔗汇聚到公路旁,肩头磨破皮、手掌划出血痕,却无人停歇。真正的难题是运输——东风车司机嫌路远难行,表叔便死磨硬泡才让司机答应跑一趟。
那个寒风呼啸的冬夜,山沟里突然传来巨响与车灯乱晃。“翻车咯!”“翻车咯!”的呼喊惊醒全村。父亲长叹:“这么深的山沟,怕是凶多吉少!”村民们举着马灯、燃着明子奔向事发地。
天明时分,两具血肉模糊的遗体被抬回——货车栽进两百米深的沟底,被甘蔗掩埋,司机与表叔当场遇难。
此后多年,村民仍种甘蔗。小学三年级时,父母为方便我们上学,搬到黑水河旁仅有三户人家的小村。后来,我在父母支持下读完大学,定居相邻县城,回乡渐少。尤其父母搬来同住后,宁南便只剩梦中的碎片。
深夜忆起宁南,那座种满黄桷兰、仅十八万人口的小城,空气中似乎还浮动着糖香与花香。但最清晰的,仍是表叔在归途上的抓糖表演。
如今,村民早已不种甘蔗,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山坡上的老屋渐次空寂,多数人搬到了黑水河国道旁。表叔的抓糖绝技随他而去,现代孩童或许再难理解那份对麻糖的渴望。他不会想到,人们如今已过上富足生活。
黑水河仍在静静流淌。不知搬到河畔的人们,是否还会记得曾经的半坡岁月?那些与命运搏斗的时光,终将在时间的褶皱里碎成记忆的光斑,却永远刻在岁月的河床。
从普格到宁南的公路,顺着黑水河堤岸蜿蜒伸展。冬日的黑水河温顺如眠,狭窄处水流清浅,可一跃而过。经年冲刷的河道将大山劈成两半,陡峭的崖壁悬着摇摇欲坠的落石与松土。公路随河道曲折游走,消失在连绵山坳间。
我的先辈们栖居在这些陡坡崖缘。险峻的山势让乡村成为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唯有在梦境中,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才会悄然苏醒。
有些回忆注定只属于特定的时空,我的童年便在这陡峭的山坡上萌芽。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为让我和姐姐多认几个字,父母早早将我们送进学堂。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知识或许就藏在课本的横撇竖捺间。
小学坐落在黑水河边的公路旁,从家到学校全是下坡路。若规规矩矩走,耗时需超过一小时。可对我们几个男孩子来说,这却是每日最雀跃的旅程。我们背着书包,折几枝路边树枝垫在臀下,顺着雨水冲刷出的沟道飞速滑行。几个弯道过后,学校便映入眼帘。那种风驰电掣的快感难以言喻,代价却是屁股被磨得生疼,甚至羞红的肌肤从裤管的破洞里露出。书包更难逃厄运——除了破得透光的包身,课本文具早已不知去向。老师见状,笑称我们读的是“望天书”。
放学是所有孩子的盼头。离下课还有片刻,我们便频频探头望向教室外老树上悬挂的钢管。当“当—当—当”的铃声响起,一天的“望天书”时光便宣告结束。
然而,回家的路却是童年的“噩梦”。摸着咕咕作响的肚子,抬头仰望那挂在陡峭山体上的蜿蜒小路,除了硬着头皮攀爬,别无他法。我们紧随哥哥姐姐的身后,弯腰弓背缓缓挪动,谁也不敢掉队。杂草没过孩童的身躯,转过几个山角便不见人影。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总在暮色四合时才走完。
害怕回家,还因为生疼的屁股总要迎来妈妈“亲切”的问候。夜风掠过,明火噼啪作响,忽明忽暗。许多夜晚,妈妈喂完牲口后,就在灯光下为我缝补破洞的裤子和透光的书包。只是次日滑行时,一切又会恢复原样。
记忆里的归途总是漫长而惊心。我曾问过奶奶:“为何偏要住在山上?”奶奶说:“为了‘柴方水便’啊。”或许,这便是他们那代人最朴素的生存哲学。
并非所有季节都让归途难捱。入冬后,路边甘蔗成熟,村里便在半山腰平整出一块空地,搭起茅草棚,垒起长灶,支起十几口大锅。各家将甘蔗运来榨汁熬糖,远远便能闻到甜香四溢。此时的回家路,满是期待。
灶膛里火苗蹿得通红,铁锅中糖水咕嘟冒泡。孩子们按捺不住好奇,总想凑近一探究竟,却总被大人厉声喝止。这时,表叔总会逗我们:“娃儿些,想不想吃糖?”我们早已垂涎欲滴,忙不迭点头。他见状大笑,随即开始表演:先将手浸入冷水桶,再飞速探入沸腾的铁锅,握指一抓,瞬间缩回冷水桶中。待手掌冷却,竟变出一把麻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一系列动作堪称“艺术盛宴”。我们拍红了手掌,围观的妇女们也惊叹不已。糖甜,表叔的“魔术”更让这份甜意浸润心间。
表叔生得一张国字脸,走路似狗熊般憨实。最显眼的是那双比常人大一半的手掌,粗糙的掌纹里布满冻裂的冰口,恰似风干的蚕豆。父亲说,表叔力大无穷,能扛起三百斤重物,村里老幼提起他,皆是赞不绝口。
包产到户后,表叔家日子蒸蒸日上。两层木楼的阁楼堆满粮食,圈里牛羊成群,他还早早为两个儿子备下宽敞的瓦房。家中的殷实,正如他那双宽厚的手掌,盛满勤劳的馈赠。
1991年,乡里建了糖厂,鼓励种植甘蔗,并出资修了泥巴公路。一吨甘蔗能卖七八十元的消息点燃了村民的热情,大家在陡坡开垦梯田,种满甘蔗。秋日里,放学路穿梭在郁郁蔗林,村庄仿佛藏进了绿色海洋。表叔作为劳力好手,种的甘蔗最多最好,预计能收上百吨。
收获的喜悦背后,是难以言说的艰辛。村民们肩扛成捆甘蔗汇聚到公路旁,肩头磨破皮、手掌划出血痕,却无人停歇。真正的难题是运输——东风车司机嫌路远难行,表叔便死磨硬泡才让司机答应跑一趟。
那个寒风呼啸的冬夜,山沟里突然传来巨响与车灯乱晃。“翻车咯!”“翻车咯!”的呼喊惊醒全村。父亲长叹:“这么深的山沟,怕是凶多吉少!”村民们举着马灯、燃着明子奔向事发地。
天明时分,两具血肉模糊的遗体被抬回——货车栽进两百米深的沟底,被甘蔗掩埋,司机与表叔当场遇难。
此后多年,村民仍种甘蔗。小学三年级时,父母为方便我们上学,搬到黑水河旁仅有三户人家的小村。后来,我在父母支持下读完大学,定居相邻县城,回乡渐少。尤其父母搬来同住后,宁南便只剩梦中的碎片。
深夜忆起宁南,那座种满黄桷兰、仅十八万人口的小城,空气中似乎还浮动着糖香与花香。但最清晰的,仍是表叔在归途上的抓糖表演。
如今,村民早已不种甘蔗,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山坡上的老屋渐次空寂,多数人搬到了黑水河国道旁。表叔的抓糖绝技随他而去,现代孩童或许再难理解那份对麻糖的渴望。他不会想到,人们如今已过上富足生活。
黑水河仍在静静流淌。不知搬到河畔的人们,是否还会记得曾经的半坡岁月?那些与命运搏斗的时光,终将在时间的褶皱里碎成记忆的光斑,却永远刻在岁月的河床。
发布日期: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