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参观学低碳 共筑绿色家园梦
成都市武侯区长寿苑社区开启2小时低碳之约
文章字数:1,273

  □本报记者 陶岚 实习记者 杨镕翠 文/图
  10月12日,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人声鼎沸,以“参观学低碳,动手建家园”为主题的“耆耘碳汇苑中园”低碳行动如期启幕,70余位社区居民、环保志愿者怀揣热情齐聚于此,将“低碳”从口头口号,转化为社区里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风景。
  读懂“低碳菜园”的初心
  活动伊始,长寿苑社区环保负责人刘芸向在场参与者系统梳理了社区绿色低碳建设的“生态家底”。从垃圾分类落地后社区垃圾减量30%的实效,到闲置空间改造为绿化节点的创新实践,再到未来社区低碳规划的清晰蓝图,讲解层层递进,点燃了大家“亲手参与、共建家园”的热情。
  随后,环保老师蔡勇以“唠家常”的亲切方式与居民互动。“咱们每天扔的厨余垃圾,其实是最容易‘变废为宝’的资源!”蔡勇的话瞬间抓住居民注意力。他指着党群服务中心外的闲置地块介绍,此次打造“耆耘碳汇苑中园”,核心是推行“城市社区有机废弃物原位处理”模式——垃圾在社区产生,就在社区转化为肥料,既省去运输成本,又能为土地补充养分,实现“垃圾不出社区、养分循环利用”。
   荒地焕新的“热闹答卷”
  一楼曾杂草丛生的“耆耘碳汇苑中园”成为实践主战场,参与者分五队协作:清杂松土队清理杂草、翻松土地,还不忘将杂草留作堆肥原料;石板路规整队调整石板角度、填补缝隙,让入口更整洁;雨花石搬运队干劲十足;种植实践队撒播蔬菜种子、栽种果木苗,不少居民期待“带孙娃摘果子”,一旁酵素教学区,老师演示“水果皮、红糖、水3:1:10”配比制作酵素,居民沉浸式学习;堆肥与雨水系统组高效组装堆肥箱、规划雨水收集系统,让资源循环理念深入人心。
  巧手下的“绿色创意”
  当一楼忙着耕土播种、规整基建时,二楼的环保角同样热闹非凡,成为“旧物改造”的创意舞台。
  志愿者们率先为花箱填充新土,随后将草莓苗、番茄苗、蓝莓苗和橘子树苗一一栽下。绿油油的小苗在花箱中挺立,瞬间让原本单调的角落充满生机与活力。旁边的“旧物改造”区里,小朋友们充分发挥创意,将五颜六色的塑料瓶盖做成手工花,小心翼翼地插在花箱边缘;把洗衣液瓶剪一剪、画一画,变成小巧的花盆;用旧纸箱裁成立牌,旧麻绳缠上花架……不起眼的废品转眼就成了环保装饰,孩子们还在花盆上画满卡通图案,成就感满满。
   苑中园挂牌“长效约定”
  活动接近尾声,几位社区老干部来到“耆耘碳汇苑中园”入口,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将牌匾钉在墙上。“耆耘碳汇苑中园”几个大字醒目清晰,老干部们并肩站在牌匾前合影,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这不仅是一块承载仪式感的牌匾,更是社区低碳行动的“里程碑”,见证着居民们共同为家园付出的心意与努力。
  短短2小时的低碳行动,让长寿苑新增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菜园、一处创意满满的环保角,留下了整齐的石板路、待铺的雨花石。“垃圾变宝”“绿色生活”的理念,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了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搬运、每一次栽种,深深扎根在居民心中。
  据长寿苑社区环保负责人刘芸介绍,作为生态环境部公示的“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社区”,长寿苑未来还将推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环保活动。期待更多居民加入,携手将家园打造成更宜居、更低碳的生态港湾。
发布日期: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