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本版导读

宜宾市兴文县供销社的新IP
城乡直通车 驶向共富的新干线
文章字数:3,514

    “城乡直通车”收购农产品现场

    通过“城乡直通车”收购的本地农产品被摆上超市货架

  □本报记者 李祥 实习记者 秦智城 文/图
  凌晨5点,地处川滇交界处的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笼罩在薄雾中,立秋后的空气中也透着丝丝凉意。一辆辆印有“城乡直通车”标识的冷链运输车已经疾驰在了公路上,车上满载着新鲜的兴文土黑猪肉、山地乌骨鸡、南瓜、丝瓜等优质农特产品,直奔宜宾、泸州两市的知名连锁超市。
  三小时后,远在宜宾市、泸州市的绿源超市、尚膳餐饮公司、产城公司知味餐厅、安心良品连锁超市等,近在兴文县城的汇万佳等3家超市,城乡直通车专柜已完成铺货。肉质新鲜、脂肪层薄的兴文苗乡土黑猪肉,肉质细腻、天然富硒的山地乌骨鸡,以及来自大坝苗族乡的莲花白、古宋镇的空心菜、麒麟苗族乡的南瓜和丝瓜等农产品,吸引了不少市民选购。
  临近中午,宜宾、泸州市区的超市传来消息,首批运抵的300多斤土黑猪肉和50余只乌骨鸡已售出过半。位于兴文县城中心的汇万佳超市店长王琴兴奋地报告,城乡直通车专柜当天已实现蔬菜销售额4000余元。
  与此同时,在兴文县麒麟苗族乡双河村村委会大院,麒麟苗族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的杨婷婷正招呼陆续到场的村民。院坝里摆满带着泥土气息的南瓜、丝瓜等新鲜蔬菜,村民们翘首等待“城乡直通车”的到来。直通车抵达前,南瓜种植大户马巨兵高兴地与村主任何庭友分享直通车开通以来的可观收益。村民金双琼、胡立蓉告诉杨婷婷:“我们愿意把菜卖给直通车,是因为他们定期上门收购。以前到附近集市摆摊,零售价虽稍高,但不好卖,剩下的菜让人发愁。现在直通车通过乡联络员对接,价格合适,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通过集中分拣配送后,这些新鲜蔬菜将直达兴文县城各大食堂的后厨、超市货架。马巨兵和前来销售农产品的农户们,则怀揣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货款满意而归。
  连接兴文县农产品种植地与宜宾、泸州等地大型超市及广大消费者的,正是兴文县供销社推出的创新举措——“城乡直通车”。
  兴文县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城乡直通车”能有效打通山区养殖基地与城市终端市场的直接通道,省去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保障产品品质与销路,显著增加村民收入,全程冷链运输和可追溯流程,最大限度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与安全。另一方面,市民得以购买到更新鲜、价格更实惠、品质有保障的兴文特色农产品,提升消费体验。
  自今年五月启动以来,“城乡直通车”使兴文县供销社声誉鹊起。通过高效产销对接,它成为新时代供销社为农服务的新标识,成功连接乡村产业与城市消费,一头服务农民增收,一头满足市民“菜篮子”需求,是推动农产品上行、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连心桥”。
   缘起 丘陵大县的农产品流通之困
  兴文县位于宜宾市东南部,是典型的山区丘陵县,山地面积占70%,耕地分散,居民居住分散,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产品运输成本高,流通困难。本地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出村难、变现难。
  而调查发现,兴文县园区食品企业年需农产品原料5.87万吨;2025年校园餐涉及15个菜品品类、采购需求近1亿元;城区大型超市年需蔬果1.27万吨,但本地采购率不足10%。产销之间存在巨大缺口,也缺少有效纽带,架起产销桥梁。
  对此,兴文县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城乡直通车”流通体系,由政府发挥纽带作用,有组织地引导农村形成与市场匹配的生产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由县供销社牵头,采用“供销社+民营企业+专合社+农户”模式,助推农村富余农产品变现,助农增收。
  考验 城乡流通服务如何破局?
  城乡直通车作为新型流通服务模式,与所有商业运营一样,面临建立容易、持续发展难的考验。具体包括:谁来经营?如何流通?如何保质?销售如何?
  兴文县按市场化方式组建运营公司,解决“谁来经营”问题。县供销社联合县内供应链企业成立宜宾供益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组建专业团队,提供运输、分拣、质检、销售全周期服务。公司通过订单合作、资源共享等方式,整合县内品鲜和石海家园超市、蔬菜批发商贩、跑村商贩等成熟市场主体的购销网点,配备农产品收购运输车7辆、工业品下乡车12辆、专职运营团队3人,逐步构建覆盖全县的流通网络。
  针对农产品和工业品流通需求,保障冷链基础设施。宜宾市供销社支持冷链运输车1辆,兴文县人民政府支持冷链运输车2辆、仓库1500平方米(含冻库100平方米)。结合山区地貌,采用“固定线路+订单采购”方式,解决“如何流通”问题。运营公司以现收现结方式采购农产品进城。在坝区6个乡镇规划6条精品收购线路,覆盖101个村;结合订单需求采购6个偏远山区乡镇21个村的农产品,布局收购点位160个。组建乡镇、村联络员队伍180余人。据麒麟苗族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杨婷婷介绍,在兴文县每个镇村,都有像她这样的“城乡直通车”联络员,他们负责摸底农户生产与购买需求,宣传政策、收购路线和点位,协助开展订单协调与对接。
  运营公司还整合全县种植养殖大户281户,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按需开展订单收购,在各乡镇建立订单基地24个(用于下一季蔬菜)。
  严格产品质量管控,解决“如何保质”问题。乡镇负责对参与农户做好准入管理,建立负面清单,对以次充好、超标使用农药的农户加强指导管理。运营公司依托县级分拣配送中心,对进城农产品集中分拣,确保符合市场要求,统一登记造册(包括种类、数量和农户信息),粘贴溯源标签,实现“数据集中规范、产品溯源清晰”。今年上半年,直通车共收购农产品616批次,经集中分拣后收货端检测全部合格。
  统筹供需,拓展销路,解决“如何销售”问题。兴文县供销社负责人表示,直通车初衷是帮助困难农户解决滞销问题,但由于山区农户分散、散户农产品品相差,运营初期面临运输成本高、收购产品难销售等问题。为此,兴文县相关单位积极帮助对接县内机关食堂、敬老院食堂、社区食堂、园区企业原料供应,以及宜宾、泸州、成都等地大型商超,拓展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盈亏平衡。
  目前,运营公司在兴文县设直营店6个、销售专区36个(县级16个、乡镇20个),与县内外21家机关食堂、3家超市及餐饮企业、2家食品加工企业、1家校园餐供应企业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外部渠道方面,与宜宾绿源超市、尚膳餐饮、知味餐厅、泸州安心良品连锁超市等达成持续供应关系。
  此外,兴文县“城乡直通车”强化统筹联动,一体化推进,解决持续发展问题。在构建流通大平台的同时,注重源头品质管控、订单农业发展、原料供应及初加工等产业链延伸。已开展农产品种植和品控技术培训2期,与大型商超和加工企业商谈订单11次。整合资源构建“农机队、竹工队、小龙虾分拣队、城乡直通车”的“三队一车”体系,形成全链条服务。推广线上销售,与电商企业合作推动农产品“云销”,组织“兴文好物推荐官”67人,线上推广产品。链接“石海通”平台开展网络直销(平台用户8163人,自5月以来消费金额151.5万元)。加强城市社区合作,拓展社区超市联营及团购业务,持续扩大销售面。
  据兴文县供销社负责人介绍,城乡直通车自今年5月份运行以来已初见成效:累计帮助农户销售蔬菜1592.31吨、水果280.73吨、家禽75093只、禽蛋47.64吨,带动农户2322户(大户64户、散户2258户),实现销售收入约673万元,助农增收明显。县内食堂本地农产品采购率达80%以上;县内大型商超本地采购率平均提升11.27%(从普遍低于20%提升至最高30%);农校对接实现市内采购2180万元(其中兴文本地1248万元),占比20%以上,本地采购率显著提升。
   探索 “流通服务品质工程”供销实践
  城乡直通车就是供销社帮助当地农民致富的流通车,打通了为农服务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出供销力量。
  对于兴文县“城乡直通车”的创新举措与成效,一位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北京学者评论说,今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网络和组织优势,整合资源、系统联动,实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品质化提升工程”,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强化联农带农惠农机制,更好服务城乡居民消费新需求。兴文县供销社的“城乡直通车”正是这一背景下的有益探索与实践。类似创新模式在四川供销社系统流通服务品质工程建设中的发展态势,值得业界长期关注。
  “兴文县供销社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流通网络,推动‘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融合发展,拓展销售市场,让更多兴文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兴文县供销社综合业务股股长周伟介绍,在前期成功运作基础上,兴文县将加快县域冷链物流(特别是乡镇层面)基础设施建设,筹建全县统一数字信息平台,优化农产品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同步规划发展适度规模订单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让更多农户受益,促进共同富裕。
发布日期: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