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水墨苏州的时光
文章字数:1,129
曹晗
晨光漫过护城河时,我总爱在青石码头等第一班画舫。河面氤氲着薄雾,恰似吴门画派遗落的宣纸,将虎丘塔的倒影揉成水墨氤氲的笔触。船工的橹声搅碎千年倒影,却搅不碎岸边那株斜倚的紫藤——它记得唐伯虎在此丢下的酒壶,也见过工业园区第一根钢梁刺破晨曦。这株紫藤,恰似《吴地记》中记载的“吴中草木皆有古意”,见证着伍子胥“相土尝水”筑城时的夯土声,与今日地铁隧道的轰鸣在地下三米处共振。
耦园玉兰花窗后,曾有位绣娘用丝线编织月光。她手中的绷架如今陈列在博物馆,而隔壁的纳米科技园里,年轻工程师正用光刻机雕刻比发丝更细的春天。绣娘的后人将苏绣纹样输入AI系统,让双面绣的锦鲤游进了元宇宙的荷塘。这便是苏州的辩证法:指尖的温度从未冷却,只是从蚕丝转向了硅晶圆。正如《清秘藏》所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而今的苏绣技艺,在镇湖街道的绣娘手中,依然延续着“精细雅洁”的古风。
正午的平江路飘来评弹的弦音,琵琶声里混着星巴克的咖啡香。穿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走过丁香巷,镜头里同时装下了青砖黛瓦与5G基站。茶楼檐角的风铃仍在吟诵“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而寒山寺的钟声已通过光纤传遍全球。老茶客摇头说“变了味道”,却把二维码贴在八仙桌上,让扫码听曲的年轻人多添了三分敬意。这场景,恰似杜荀鹤笔下“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意境,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金鸡湖的晚霞是块调色板,东方之门的玻璃幕墙将夕阳折射成万千碎片。湖心岛的喷泉随着《茉莉花》的旋律起舞,水柱中隐约可见郑和宝船的帆影。工业园区管委会的玻璃大厅里,保存着1994年那份手写的合作备忘录,泛黄的纸页上,“开放创新”四个字依然遒劲如新刻的碑文。这让人想起《通蕃事迹碑》中“自太仓开洋,七下西洋”的记载,苏州始终是连接东西方的枢纽。
夜深时,我常去2500年城址未变的古城公园散步。地下三米处,春秋时期的夯土层与地铁隧道平行延伸。月光透过玻璃栈道照亮木构城门的遗迹,年轻情侣的脚步声与先民的陶罐碎片共振。这座城市把时光叠成千层酥,每一层都藏着不同的故事,却共享着同样的基因密码——对美的执着,对变革的包容,对文明的敬畏。正如陆游所言“苏常熟,天下足”,苏州始终以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滋养着中华文明的肌理。
当虎丘塔的灯光秀点亮夜空,无人机在塔尖拼出“江南文化”的字样,我忽然懂得:所谓永恒,从不是固守旧章的标本,而是让传统在当代呼吸中舒展筋骨。苏州的故事,从来都是用最柔软的笔触,书写最坚韧的变革。从伍子胥筑城到郑和下西洋,从苏绣技艺到纳米科技,这座城市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点。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的“红尘中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苏州正以它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晨光漫过护城河时,我总爱在青石码头等第一班画舫。河面氤氲着薄雾,恰似吴门画派遗落的宣纸,将虎丘塔的倒影揉成水墨氤氲的笔触。船工的橹声搅碎千年倒影,却搅不碎岸边那株斜倚的紫藤——它记得唐伯虎在此丢下的酒壶,也见过工业园区第一根钢梁刺破晨曦。这株紫藤,恰似《吴地记》中记载的“吴中草木皆有古意”,见证着伍子胥“相土尝水”筑城时的夯土声,与今日地铁隧道的轰鸣在地下三米处共振。
耦园玉兰花窗后,曾有位绣娘用丝线编织月光。她手中的绷架如今陈列在博物馆,而隔壁的纳米科技园里,年轻工程师正用光刻机雕刻比发丝更细的春天。绣娘的后人将苏绣纹样输入AI系统,让双面绣的锦鲤游进了元宇宙的荷塘。这便是苏州的辩证法:指尖的温度从未冷却,只是从蚕丝转向了硅晶圆。正如《清秘藏》所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而今的苏绣技艺,在镇湖街道的绣娘手中,依然延续着“精细雅洁”的古风。
正午的平江路飘来评弹的弦音,琵琶声里混着星巴克的咖啡香。穿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走过丁香巷,镜头里同时装下了青砖黛瓦与5G基站。茶楼檐角的风铃仍在吟诵“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而寒山寺的钟声已通过光纤传遍全球。老茶客摇头说“变了味道”,却把二维码贴在八仙桌上,让扫码听曲的年轻人多添了三分敬意。这场景,恰似杜荀鹤笔下“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意境,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金鸡湖的晚霞是块调色板,东方之门的玻璃幕墙将夕阳折射成万千碎片。湖心岛的喷泉随着《茉莉花》的旋律起舞,水柱中隐约可见郑和宝船的帆影。工业园区管委会的玻璃大厅里,保存着1994年那份手写的合作备忘录,泛黄的纸页上,“开放创新”四个字依然遒劲如新刻的碑文。这让人想起《通蕃事迹碑》中“自太仓开洋,七下西洋”的记载,苏州始终是连接东西方的枢纽。
夜深时,我常去2500年城址未变的古城公园散步。地下三米处,春秋时期的夯土层与地铁隧道平行延伸。月光透过玻璃栈道照亮木构城门的遗迹,年轻情侣的脚步声与先民的陶罐碎片共振。这座城市把时光叠成千层酥,每一层都藏着不同的故事,却共享着同样的基因密码——对美的执着,对变革的包容,对文明的敬畏。正如陆游所言“苏常熟,天下足”,苏州始终以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滋养着中华文明的肌理。
当虎丘塔的灯光秀点亮夜空,无人机在塔尖拼出“江南文化”的字样,我忽然懂得:所谓永恒,从不是固守旧章的标本,而是让传统在当代呼吸中舒展筋骨。苏州的故事,从来都是用最柔软的笔触,书写最坚韧的变革。从伍子胥筑城到郑和下西洋,从苏绣技艺到纳米科技,这座城市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点。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的“红尘中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苏州正以它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发布日期: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