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宣汉土家绣娘刘小林——
情在针尖 “绣”色可餐
文章字数:1,523

  在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期间,四川非遗展区的一幅土家刺绣作品《全球共享成都世运》引发关注。德国运动员Michael驻足良久,指尖轻触绣面上跃动的世运会徽与“成都世运全球共享”中英文字样,最终购得此作,并声称回国后将其悬挂于德国家中客厅,作为中德文化交流的见证。
  这幅作品的创作者——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土家族绣娘刘小林,用一根绣针串联起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为非遗活态传承书写了生动注脚。
  耳濡目染:家族里的刺绣基因
  出生于大巴山腹地刺绣世家的刘小林,自幼受祖母、母亲熏陶,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人们还没有正式教她绣花的时候,她就用母亲的破布零布偷偷地练,刚开始不得要领,针尖常常往手里扎。五六岁耳濡目染,七八岁拈针学艺,如今,刘小林已经在绣架上埋首了四十余年。
  土家刺绣以“锁边绣”“打籽绣”“滚针”等技法闻名,针脚细密如发丝,色彩对比似山火,承载着土家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土家刺绣不是‘绣花玩’,是‘绣生活’。”刘小林介绍,孩童的虎头帽绣“鲤鱼跃龙门”祈福学业,姑娘的嫁衣缀“龙凤呈祥”寄托婚姻美满,老人的寿鞋刺“松鹤延年”祈求健康长寿。每一针每一线,都遵循严格的象征体系:“蝙蝠”代表“福”,“葫芦”象征“禄”,而“蛇”“蝎”等凶物则绝不能出现在绣面上。
   创新破圈:让非遗“活”在当下
  “绣品要‘说话’,得让人一眼看懂。”在漫长的刺绣生涯中,刘小林悟出了门道。
  面对机绣冲击与市场变化,刘小林选择主动求变。2025年成都世运会期间,她以世运会徽为核心,创作了《全球共享成都世运》:蓝色会徽线条与红色土家丝线交织,既保留传统技法,又融入现代几何构图。德国运动员Michael的惊叹与珍藏,印证了这一创新的市场价值。
  近年来,刘小林的绣品频繁亮相中国西部博览会、国际熊猫消费节、成都非遗节等展会。她本人也屡获殊荣:达州市乡村女工匠、巧手女工匠、市县土家刺绣培训讲师,更在2023年非遗节上被评为“最佳传承新星奖”。但对她而言,最珍贵的荣誉是绣品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使土家文化通过一根针、一条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技艺传承:不断壮大刺绣产业
  “这门技术,决不能在我们手上失传。”这是刘小林时常念叨的话。
  刘小林不仅将技艺传给女儿李财玉,更通过“土家绣娘志愿队”走进中小学、社区、养老院,免费教授刺绣课程。她深知,要让土家刺绣真正“活”起来,必须让它传承下去,帮助更多人靠它“富”起来。
  残疾女性彭祥青的故事便是典型。2018年,她在车祸中失去右臂,一度陷入绝望。在政府帮扶下,她拜师刘小林学习刺绣。刘小林为她量身定制训练方案:用左手握针,从直线绣到曲线绣,从简单图案到复杂构图。三年后,彭祥青在宣汉县南坝镇摆起刺绣摊,售卖车挂、鞋垫、抱枕,月收入最高达3000元。“现在我能自己赚钱了,底气足多了。”她笑着说。
  在刘小林的指导下,彭祥青、黄昌美等徒弟在达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二十多个家庭因刺绣技艺实现脱贫致富。2024年,刘小林被聘为四川省残疾人非遗导师,她的学生已遍布达州多个区县。
  “传承不是老古董,创新才能活下去。”2025年4月,刘小林创办达州市林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动土家刺绣向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在产品端,她开发车挂、抱枕、手机包等文创产品,色彩采用“莫兰迪色系+土家撞色”,技法融合“双面绣+立体绣”;在销售端,她搭建“线上直播+线下体验”渠道,与文旅部门合作推广达州特色伴手礼。
  “未来,我要让土家刺绣‘绣’遍全国。”刘小林说,她将深入土家山寨挖掘古老技法,优化培训体系面向全民开课,举办流动展览扩大影响力,同时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土家刺绣是有温度的。”刘小林常说,“每一针都藏着祖先的智慧,每一线都连着后人的情感。只要我们用心去绣,它就能永远‘活’下去,‘火’起来。”
  张平 肖晓雯 文/图
发布日期: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