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从清华园到云南深山
一场跨越千里的助学接力
文章字数:880
  “娃儿读书的钱有了,我们就有盼头了!”云南省寻甸县甸沙乡甸沙村村民李大叔攥着刚刚领到的助学金,语气里满是希望。近日,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接力在这个彝乡山村温暖落地,16名受灾家庭学生如期踏上返校之路。
  甸沙乡地处昆明市寻甸县中部山区,今年7月中旬,甸沙乡遭遇罕见冰雹及强降雨天气,全乡经济作物受灾面积达20810亩。
  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一个年轻的身影奔走于山间彝村。她叫王睿,清华大学2024届毕业生、云南省定向选调生,现任甸沙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在随村干部走访核灾过程中,她发现比农作物损毁更令人忧心的,是不少家庭下半年即将面临的开支难题,尤其是监测户家庭学生开学后的生活费问题。她及时向乡党委汇报,并建议发起专项助学行动。
  在组织支持下,王睿连夜撰写倡议书,通过清华校友总会等多个平台发起募捐。令她感动的是,爱心从四面八方涌来:云南清华校友会率先组织捐款,东莞校友会积极跟进,多位企业家校友主动联系……短短两周,累计募集助学资金2.05万元。
  为确保助学金发放全过程公开透明,甸沙乡成立由乡纪委书记、村民及家长代表组成的助学金监督小组,制定发放方案并对受助对象和金额进行公示。“要对得起每份爱心和校友信任。”王睿表示。
  在这位90后选调生看来,清华教给她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担当。到村任职虽不到半年,她已走遍全村1093户村民,烟叶移栽时跳进田里帮忙覆膜,周末给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用本地话和老人唠家常……乡亲们都说:“这个城里的姑娘,没一点架子,尽是实在心肠。”
  近年来,甸沙乡党委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培养,建立“一对一”帮带机制,由班子成员结对指导选调生,通过驻村联户、参与重点工作等方式,让年轻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淬炼成长,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渠道,成为纾解民困、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16名受灾家庭学生均已获得助学金,乡党委还建立了长期跟踪机制,持续关注受助学生的就学情况。一场从清华园到云南大山的爱心接力,让这个秋天多了几分暖意。
  “教育是点亮未来的火把。”望着群山环抱中的村庄,王睿目光坚定,“我们能做的,就是别让条件限制,浇灭了孩子们心里的光。” 
  张梦 王睿
发布日期: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