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广元田间地头来了群“高校智囊团”
文章字数:1,336
初秋的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青山含黛,沃野流金。全国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幕在此拉开,一批批充满朝气的大学生团队奔赴昭化区基层,将知识与技术播撒在乡村大地,为这片土地注入青春动能。
精准对接 筑牢校地合作基石
“我们镇老人多,对中医养生需求大”“我们镇农业发达,需要疫病防控技术”“我们镇的水果销路比较单一,希望能拓宽销售渠道”……此前,共青团广元市昭化区委深入各镇调研,收集到一系列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并根据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动与省内外高校搭建合作桥梁,梳理乡村产业升级、民生服务提升、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清单,通过“高校专业优势+乡镇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模式,量身定制实践方案。
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建立需求对接平台,定期更新昭化区发展需求;组建专家指导团队,为大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支持;制定保障措施,解决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食宿、交通等问题,这些举措为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筑牢了基石。
东西协作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这是我们虎跳镇南斗村的黄桃,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汁水丰富,甜度特别高……”在南斗村的黄桃种植基地里,江苏理工学院青芒推普振兴实践团的队员们正举着手机卖力直播。
为保障黄桃直播带货活动顺利开展,实践团的队员们提前深入黄桃种植园,反复打磨直播话术,对直播带货的每一个流程都进行多次演练,力求在直播时展现出最佳状态。实践团队长范俊超表示:“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帮助村民把当下的黄桃卖出去,更多是帮助他们掌握直播技能,未来能自己直播带货,真正打通线上销售这条路。”
这场凝聚着队员们心血的直播,开播仅一小时便收获了喜人的成绩:成功成交39单,销售黄桃约205斤,成交额达到1547元,为助农行动开了个好头。
技术支农 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情系‘三农’ ——国医卓牧联盟”第四分队的队员们走进清水镇金紫村肉牛养殖场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螺旋式提升,大家有了更多收获。
“这两天天气热、气温高,饲料容易变质,您可以试试在饲料里加点益生菌,调节一下小牛的肠胃功能……”针对当地肉牛养殖普遍存在疫病预防意识不足、养殖技术传统等问题,大家结合专业知识,为养殖户讲解肉牛常见疫病的预防措施、科学饲喂方法以及养殖环境的消毒技巧,还为养殖户发放了日常的必备药品,帮助他们更好地养护畜牧。
步履不停,实践不止。实践团的队员们还走进了清水镇猕猴桃种植园、王家贡米生态循环基地等场所,聚焦农业发展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为当地特色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路径参考。
秋风轻拂,吹来了好消息。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与清水镇政府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共建实践基地。“以后我们会定期派师生来这里开展技术服务,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该校带队老师舒刚表示,基地的建立将为清水镇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实现了校地双赢。
从科技助农到健康服务,从产销对接到文旅推广……高校实践团队为昭化区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也让校地合作的纽带更加紧密。据了解,今年以来,已有4支高校实践队深入昭化区7个乡镇开展服务,涵盖医疗健康、农业技术、文化科普、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
赵柳月 王菲菲
精准对接 筑牢校地合作基石
“我们镇老人多,对中医养生需求大”“我们镇农业发达,需要疫病防控技术”“我们镇的水果销路比较单一,希望能拓宽销售渠道”……此前,共青团广元市昭化区委深入各镇调研,收集到一系列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并根据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动与省内外高校搭建合作桥梁,梳理乡村产业升级、民生服务提升、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清单,通过“高校专业优势+乡镇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模式,量身定制实践方案。
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建立需求对接平台,定期更新昭化区发展需求;组建专家指导团队,为大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支持;制定保障措施,解决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食宿、交通等问题,这些举措为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筑牢了基石。
东西协作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这是我们虎跳镇南斗村的黄桃,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汁水丰富,甜度特别高……”在南斗村的黄桃种植基地里,江苏理工学院青芒推普振兴实践团的队员们正举着手机卖力直播。
为保障黄桃直播带货活动顺利开展,实践团的队员们提前深入黄桃种植园,反复打磨直播话术,对直播带货的每一个流程都进行多次演练,力求在直播时展现出最佳状态。实践团队长范俊超表示:“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帮助村民把当下的黄桃卖出去,更多是帮助他们掌握直播技能,未来能自己直播带货,真正打通线上销售这条路。”
这场凝聚着队员们心血的直播,开播仅一小时便收获了喜人的成绩:成功成交39单,销售黄桃约205斤,成交额达到1547元,为助农行动开了个好头。
技术支农 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情系‘三农’ ——国医卓牧联盟”第四分队的队员们走进清水镇金紫村肉牛养殖场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螺旋式提升,大家有了更多收获。
“这两天天气热、气温高,饲料容易变质,您可以试试在饲料里加点益生菌,调节一下小牛的肠胃功能……”针对当地肉牛养殖普遍存在疫病预防意识不足、养殖技术传统等问题,大家结合专业知识,为养殖户讲解肉牛常见疫病的预防措施、科学饲喂方法以及养殖环境的消毒技巧,还为养殖户发放了日常的必备药品,帮助他们更好地养护畜牧。
步履不停,实践不止。实践团的队员们还走进了清水镇猕猴桃种植园、王家贡米生态循环基地等场所,聚焦农业发展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为当地特色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路径参考。
秋风轻拂,吹来了好消息。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与清水镇政府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共建实践基地。“以后我们会定期派师生来这里开展技术服务,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该校带队老师舒刚表示,基地的建立将为清水镇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实现了校地双赢。
从科技助农到健康服务,从产销对接到文旅推广……高校实践团队为昭化区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也让校地合作的纽带更加紧密。据了解,今年以来,已有4支高校实践队深入昭化区7个乡镇开展服务,涵盖医疗健康、农业技术、文化科普、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
赵柳月 王菲菲
发布日期: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