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本版导读

“四维聚力”锻造“涪江奔腾”主力军
—— 重庆市潼南区总工会深化产改助力制造强区
文章字数:1,686
    潼南区“劳模工匠助企行”暨快递行业职工培训会

    2025年5月遂潼无人机应用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

  在涪江之畔的潼南区,产业工人正成为“制造强区”战略的中坚力量。重庆市潼南区总工会以政治引领、素质提升、岗位建功、权益维护“四维聚力”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培育出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涪江奔腾”计划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引领聚合力
  “技术工人的舞台越来越大,只要肯钻研,就能在‘制造强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潼南高新区党群服务中心,劳模宣讲活动引发共鸣。这样的场景,正是潼南区总工会深化“产改”的生动缩影。
  “过去企业党建和工建容易‘两张皮’,现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同频共振。”潼南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区里将“产改”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形成“政府支持、工会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在潼南高新技术工业园区,1个党群服务中心和46个企业党群服务室织密“党建”服务网格,推动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87%,吸纳189名产业工人光荣入党。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覆盖不足的问题,潼南创新构建“非公工委—行业党委—站点组织”三级体系,鼓励两新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党支部书记兼任群团组织负责人,引导新就业形态党组织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通过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等多渠道凝聚党建工作力量,推动10家新就业形态企业成立工会,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入会率从40%跃升至68%。
  思想引领润物无声。区总工会打造“潼南工匠”品牌,选树劳模工匠469人,制作“身边的劳模故事”微视频15个。《潼南报》开设“最美劳动者”专栏,“榜样面对面”等活动覆盖职工2.3万人次。调查显示,92%的职工支持“涪江奔腾”战略,89%的职工认同“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性。
  技能培育激活力
  在潼南区职教中心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学生李阳正在调试工业机器人。作为“3+2”分段培养班学员,他毕业后将直接进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深造。“双师型教师手把手教,还能到合作企业实习,心里特别踏实。”李阳说。
  这样的信心,源自潼南区总工会构建的“三位一体”技能培育体系。面对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区总工会打出组合拳:建成4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6个“巴渝工匠”乡村驿站,三年开展定向培训4000人次,技能人才总量突破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0.8万人。
  “过去学校教的内容和企业需求脱节,现在企业技术骨干直接参与课程设计。”潼南区职教中心负责人介绍,该校与7所院校组建“七校联盟”,“双师型”教师占比达42.8%。借力遂潼一体化,114名专家组成的涪江流域科技人才库共享1万套科研设备,联合开展无人机操作等培训。
  蓬勃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制定“6+10英才潼行”竞赛计划,组织职工参加“巴蜀工匠”杯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创新工作室成为技术攻关“孵化器”,劳模刘琳带领团队研发的“回转窑密封装置改造”项目,为企业年节约成本300万元。
  权益保障稳人心
  盛夏时节,美团外卖骑手张大哥走进潼南工会驿站,接满水杯、吹会儿空调,又匆匆奔向送单路上。“这里有微波炉、医药箱,就像个暖心加油站。”张大哥乐滋滋地说。目前,这样的驿站已遍布潼南。
  针对劳动争议化解周期长等问题,潼南构建“1+1+3”维权体系;借助23个企业法律服务点开展普法数百场,人社服务专员对接100多家重点企业,欠薪投诉量同比下降47%。“从提交仲裁到调解成功只用了7天。”某电子厂职工刘芳感慨。集体合同覆盖2.3万名职工,社保参保率达95%。
  “多亏工会牵线,让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在“春风行动”招聘会上,返乡农民工小陈与一家新材料企业达成就业意向。这样的活动已促成4200余人次就业。职工互助保障覆盖2.4万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现全覆盖。
  数据见证成效:全区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领跑全市,职工流失率从12%降至7%。“产改激活了‘人’这个核心要素,为‘涪江奔腾’注入了强劲动能。”潼南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坦言。
  站在新起点,潼南区总工会正谋划“产改2.0”版本。建设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扩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覆盖……这支日益壮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将继续书写制造强区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 陈航 特约记者 何军林
发布日期: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