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本版导读

开启废旧电子产品“重生”之旅
中国再生资源集团积极开展“全国废旧3C电子产品回收进机关系列活动”
文章字数:1,989
  堆积如山的废旧手机、电脑,不再是角落里的“沉睡者”,而是潜在的信息安全与环保隐患。一场始于党政机关的绿色回收行动,正为它们点亮“重生”之路,更筑牢了数据安全防线。
  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中国供销集团下属中国再生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承办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主办的“全国废旧3C电子产品回收进机关系列活动”。活动已走进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中央国家机关,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事业单位,以及安徽、陕西、内蒙古等地方省、区直机关,以专业化、智能化回收、定制化服务,扎实推动电子废弃物回收进机关工作,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破解痛点 从“不敢扔”到“放心交”
  在近期举行的“2025年全国废旧3C电子产品回收进机关安徽专场活动”现场,省直机关的干部职工们带着家中的旧手机、旧电脑、旧相机等,排队参与回收。
  “旧手机里存了很多个人信息,外面回收总担心泄露,放家里又占地方。”邓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顾虑,“直到在线上小程序登记、签了信息安全承诺函,现场看着工作人员专业清除数据,这才放心交出来。”他存放了13年的“老古董”终于有了好去处。
  信息安全,是交投者对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的核心关切。中国再生资源集团相关负责人孔超介绍:“我们现场配备专业人员对可回收手机进行基础数据擦除,并将消磁机搬到现场,对需报废设备当场脱密消磁,既要方便处理,更要彻底消除隐私泄露隐患。”
  筑牢信息安全之盾,不仅在看得见的现场环节,更在于看不见的后端处置。作为行业国家队,中国再生资源集团深耕全产业链,依托旗下专业信息销毁中心,建立起“数据擦除+物理销毁+全程可追溯”的三级销毁机制。
  对于可回收设备,在进入流通前,中国再生资源集团都要对它们进行严苛的专业级深度擦除,确保数据彻底不可寻踪;对于报废设备,则送到中再生密销中心,进行物理粉碎存储介质,断绝一切复原可能。
  为了彻底打消交投者的信息安全顾虑,还可以通过小程序登记,让参与者实时追踪设备状态,甚至调阅对应批次的销毁视频,确保全过程公开、透明。
   透明估价 绿色场景添彩
  “废旧手机值多少钱?”“定价合理吗?”活动中,一台3C智能回收一体机成为焦点。将旧手机放入,高精度传感器即刻启动,如同“电子医生”扫描屏幕老化、评估电池健康。AI系统全网比价,结合设备成色与市场波动,瞬间生成动态评估报告,显著提升估值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保障参与者利益,确保过程公平公正。
  活动还创新打造绿色消费场景,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倡议,进行以竹代塑的非遗产品展示。
   机制保障 实现持续化开展
  截至目前,中国再生资源集团共承办了64场废旧3C 回收进机关活动,服务机关干部3万余人,共回收处置 3C电子产品约 7300件,原值超1460万元。先行先试成效显著,广受关注。中央主流媒体、省级主流媒体等官方平台纷纷报道。
  在回收活动中,各机关单位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号召力,保障了活动的合规性、示范性和政策导向性。国家林草局专场活动回收处置200余件,安徽专场1500人次参与、处置约550件……
  活动成功的背后,是机关单位的组织保障与信任,以及回收主体成熟的运营体系和专业技术支撑。“废旧3C电子产品回收主体要具备资质合规性和完善的回收体系,尤其要保障数据安全。举办废旧3C电子产品回收活动,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环保意识、信息安全意识,更能深化对资源循环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国家林草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作为领军企业,中国再生资源集团拥有系统性能力,能为活动提供全周期保障。孔超补充,“在国管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司指导下,我们建立了‘央地协同、上下联动’的组织机制,确保活动顺利实施。”
  拓展未来 活动常态化推进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进机关,并非阶段性活动,而是立足国家“双碳”目标的常态化行动,需要政策持续推动、单位持续支持、企业能力持续提升。活动中,各单位与中国再生资源集团达成了深化合作的共识。国家林草局相关部门同志表示:“下一步,在国管局的带领下,我们将共同推动电子废旧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激发公众参与绿色实践。”安徽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处曾兆阳同样表示,“我们正在谋划将活动延伸到具有一定用能规模的独立省直办公单位和市级集中办公区举办,非常希望继续与中国再生资源集团这样的专业回收处置单位合作,共同提供安全妥善、优质高效的回收处置服务,帮助解决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
  作为承办方,孔超表示,活动为企业完善回收网络、提升全链条能力提供了实践场景,为规模化推广和行业标准建设积累了经验。“下一步,我们将通过预约上门、邮寄回收、智能柜点与线上平台联动等方式提升回收的便利性。在巩固机关场景的基础上,加快向高校、国企、金融机构、社区等公共服务领域延伸,逐步构建覆盖‘政、产、学、民’多场景的资源回收网络。”(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安赛)
发布日期: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