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本版导读

开展“三维联动”助力“遂潼一体化”
—— 重庆市潼南区总工会积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文章字数:2,510
    2025年遂潼川渝毗邻地区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月活动

    四川省崇州市总工会与潼南区总工会联动联建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遂潼乡村振兴巾帼联盟交流活动

  清晨,在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罐坝村,农机手王师傅正熟练操作无人机为连片蔬菜喷洒肥料。半年前,这个朴实的农民还只会用传统方式耕作,如今却已成为能航洒喷灌作业的“技术能手”。“多亏了工会组织的培训,让我这个‘老把式’也赶上了智慧农业的潮流!”王师傅自豪地说。
  王师傅的蜕变,正是潼南区总工会与四川遂宁工会协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也是新时代产业工人成长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潼南区总工会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并重,以“同心铸魂、同心建功、同心惠工”三维联动为牵引,破除行政壁垒,创新重组服务模式,推动遂潼两地工会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红色教育“活”起来 思想引领入脑入心
  “站在杨闇公烈士塑像前,听着讲解员讲述革命先辈的事迹,那种震撼是书本上体会不到的。”来自遂宁的电力工人小张在参加完“遂潼红色工运之旅”后深有感触。此时,阳光透过纪念馆的窗棂,在参观者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汇。这样的场景,如今在两地红色教育基地已成常态。
  如何让思想引领跨越行政壁垒?潼南区总工会以“红色纽带”破题,联合遂宁整合6处红色教育基地,设计“遂潼红色工运之旅”精品路线,推出“点单式”研学服务。数据显示,该路线年均接待量较合作前增长20%,其中跨区域组织的职工研学活动占比达30%。
  “以前两地的红色资源各自开发,职工参与度不高。”潼南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我们把遂宁的旷继勋纪念馆、谭东事迹陈列馆和潼南的杨闇公故里、张鹏翮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红色景点串联起来,形成‘红色矩阵’,职工可以自由选择研学路线。”
  针对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两地工会还创新推出开展“遂潼职工线上思政课堂”。外卖员小刘通过“职工之家APP”学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后留言:“送餐间隙看10分钟视频,既能学政策,又能攒积分换礼品,实用!”目前,遂潼线上思政课堂满意度线上测评满意率达96%。
  此外,两地工会还联合开展“劳模工匠互请互学”活动,邀请遂宁的全国劳模到潼南企业分享创新经验,潼南的“巴渝工匠”则走进遂宁工厂传授技能。“这种跨区域的交流,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川渝一家亲’。”潼南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搭建跨区域宣传教育平台,职工对党的创新理论认知度大幅提升。
  技能提升“实”起来 产教融合精准发力
  5月27日,由四川省遂宁市总工会、重庆市潼南区总工会联合主办,以“实业兴市·提能建功”为主题的遂潼无人机应用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迎来决赛,来自遂潼两地的9支代表队、60名选手“翼”决高下,现场比拼无人机应用职业技能,以实战演练推动低空经济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
  潼南区消防救援支队的张兵在应急物资精准投放项目中沉着应战,以98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应急组一等奖,他激动地说:“通过比赛不仅提升了技能,更学到了遂宁同行先进的救援理念和方法。”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遂潼两地工会深化产业协同的一个缩影,更是成渝地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真实写照。
  “过去,遂潼两地的技能培训往往各自为政,遂宁侧重装备制造,潼南偏重现代农业,资源难以共享。”潼南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坦言,这种“各扫门前雪”的做法,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
  为此,潼南区总工会加强与遂宁工会协作,联合两地企业、行业协会开展技能培训需求调研,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围绕遂潼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整合优质技能人才资源、广泛搭建起交流互鉴、共促发展的职工沟通平台,帮助技能人才,如建立“遂潼乡村振兴巾帼联盟联席会”机制,开办遂潼女职工养老护理、绣娘技能交流等活动。
  同时,聚焦遂潼一体化重点产业,创新竞赛模式,举办遂潼无人机应用、养老护理、农机职业技能等特色竞赛,并建立“遂潼技能人才储备库”,持续推动竞赛与培训深度融合,赛前开展专业化培训课程,赛后对优秀选手进行跟踪培养,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用”的良好氛围。
  如今,通过建立“需求调研—订单培训—联合竞赛—人才入库”的全链条机制,实现了优势互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两地已联合开展特色技能竞赛15场,培育入库技能人才500余名,其中20人入选两地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产业工人实现技能跃升的动人故事。
  维权服务“暖”起来 职工保障全面升级
  “真没想到,潼南工会能帮我们要回遂宁公司的欠薪!”农民工老张握着调解员的手激动不已。调解室里,墙上“职工之家”的牌匾熠熠生辉。这起跨区域劳动争议的快速解决,得益于两地工会联合建立的“1+1+300”维权服务体系,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组合,却蕴含着工会维权的创新智慧。
  潼南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整合两地资源,建立了1个联合调解中心、1支专业调解队伍和300个基层法律监督组织,实现了维权服务的无缝衔接。”数据显示,该体系运行以来,跨区域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达85%,案件处理周期平均缩短30天。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工会工作者对“维权是工会基本职责”这一理念的坚守与创新。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两地工会推动5.7万人成功入会,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安全保护等服务。数据显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92%享受过职业技能培训,68%获得过劳动安全防护物资。这些数据表明,工会组织正在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可信赖的“娘家人”。
  继续探寻,我们还会看到:5月19日,川渝毗邻地区民营企业服务月人才夜市在潼南举行,遂宁等地的企业带来1200个岗位,现场达成就业意向近380人……随着潼南区总工会与遂宁工会协作深入,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正持续增强。
  潼南区总工会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遂潼工会协作不是简单的活动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的服务升级。从红色资源的共享到技能标准的统一,从维权服务的互通到人才流动的便利,两地工会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诠释了“川渝一家亲”的深刻内涵。这种以职工需求为导向的协作模式,正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工会力量。
  通讯员 陈航 特约记者 何军林
发布日期: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