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本版导读

便利店“机器人学徒”上岗
成都高新区新添机器人训练“练兵场”
文章字数:1,603

  □本报记者 李祥 文/图
  昨日,记者在天府绛溪实验室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零售场景临时训练场实验室的“未来便利店”里看到,机器人可精准取货、移动,技术人员“无本体”采集数据,标志着实验室打通了具身智能“数据训练—机器大脑—人形交互”的全链条创新闭环。
  零售场景临时训练场由天府绛溪实验室和四川省智能感算芯片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芯华创新中心)联合共建的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旨在构建真实作业环境,聚焦零售行业典型任务,支撑机器人在“感知—决策—执行”全过程中的技术验证、能力训练和数据采集,将成为推动成都高新区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平台。
  未来便利店里的“机器人学徒” 零售场景训练场正式启用
  训练场目前已在天府绛溪实验室1号楼2层正式启用,模拟了包括理货、分拣、仓储、餐饮加工、立体清洁等多个典型作业区域,部署了理货机器人、上下货平台、清洁机器人、加工机器人等多类型功能型设备。
  训练场里,两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正在货架间穿梭作业。一侧,星动纪元的星动Q5机器人正伸展机械臂从货架上取下一件商品,随后平稳地移动到收银台区域,将商品轻轻放下。另一侧,自变量的量子1号机器人用轮式底盘灵活移动,顶部的夹爪装置正在模拟商品补货的场景。机械爪开合间,将商品准确放置到指定位置。
  而在收银台,技术人员手戴夹爪,正在货架前进行无本体数据采集。每一个转身、抬手、抓取的动作都被高精度传感器实时记录,为AI训练积累宝贵的行为数据。
  零售场景凭借覆盖面广、作业流程标准,具备数据密集度高、任务链条长、多模态感知与实时决策并存的特征,成为了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首批攻关方向。
  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零售场景不仅是智能机器人技术验证的理想场所,也是智能化需求较多的领域。我们在与商超、便利店等业界合作方交流时,对方明确提出了对自助取货补货、导购、收银等场景的智能化需求。训练场的布局设计正是基于这些合作方提供的场景样板和实际需求而构建的。”
  数据闭环驱动智能进化 打造机器人“学习中枢”的创新密码
  支撑机器人能力成长的核心在于“数据—算法—任务—反馈”的闭环构建。训练场通过部署多种传感器与机器人设备,围绕货架布局、商品识别、操作动作、反馈行为等多个维度开展多模态数据采集,生成真实业务场景下的数据资产。
  这些数据将经过清洗、结构化、标注等标准流程处理,形成支持算法训练与模型评估的基础样本,反哺机器人在感知、路径规划、任务执行等关键技术环节的持续优化。同时,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也将逐步沉淀零售场景的数据资源池与处理流程库,为未来大模型训练、跨平台部署提供支撑。该“从采集到应用”数据闭环,将推动机器人从单场景适配走向通用性能力构建。
  在技术特色方面,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区别于其他同类平台,推行“无本体采集”创新方案。除传统的遥操作数据采集方式外,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还采用穿戴动捕服配合手持夹爪的设备方案,使操作者能在日常活动中直接采集动作数据,无需依赖实体机器人。通过传感器优化和算法改进,无本体采集的数据已展现出与传统遥操作相当的性能表现,这将成为训练场重点测试和优化的技术方向。
  目前,投入使用的“便利店”训练场仅是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的零售场景临时训练场。下一步,实验室计划于明年2月陆续落成零售、工业、养老、清洁等多个应用场景。平台将采用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具身智能产业生态提供更深入服务。
  此次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零售场景临时训练场的正式启用,是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迈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标志着成都未来科技城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再添一处重要支点。
  未来,成都高新区将持续强化创新要素集聚,拓展智慧应用场景,助力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不断深化关键技术验证和应用场景拓展,积极构建具身智能“训练场”体系,奋力打造机器人技术聚集与创新示范的重要阵地,为成都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地不断蓄势赋能。
发布日期: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