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洞蕴椒香
文章字数:1,558
  简云斌
  走进洞口,空气中飘着一种特别的香,很醇。
  这是个天然溶洞,洞顶呈窟窿状,有二三十米高,洞壁较光滑,一般溶洞常见的石笋、石柱等,在这里却不多见。整个洞厅近四千平方米,宽阔,空旷。右侧有一石壁,如磨盘状,应是此洞得名“磨子洞”的缘故。洞里有条暗河,只闻水声淙淙,不辨深浅,也不知流向何处。
  刘小勇说,这个洞与附近几个溶洞是连通的,有一次他打着手电筒走了个把钟头,仍没走到底。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地处渝南黔北交界的大娄山区,属喀斯特地貌,溶洞甚多,不足为奇。仅“磨子洞”就有两个,一个在丛林镇,一个在关坝镇。这个关坝镇的磨子洞,又叫“风岩洞”或“溱溪迷宫”,很有些来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洞被某工厂开辟为库房。后来,工厂搬迁,洞子荒废。
  想不到,如今洞子又派上了用场——刘小勇将它从村里租赁过来,窖藏他的“糍粑”海椒火锅底料。
  “糍粑”海椒这个叫法,渝黔山区的人并不陌生。此地山高谷深,气候湿热,民间习惯腌渍辣椒佐食。因辣椒浸渍捣碎后,如糍粑一样黏在一起,故称作“糍粑”海椒。在渝黔地区,“糍粑”海椒除了作为炒菜、下饭的佐料,也是火锅底料的主材。
  火锅底料制作有多种方式,而采取溶洞窖藏、天然发酵这种方式,刘小勇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站在磨子洞中,令人震撼的是那一排排装满“糍粑”海椒的大陶缸,揭开缸盖,一股窖藏辣椒的浓香,瞬间扑面而来。
  真爽,我深深吸了一口气。这种椒香,不是平时炒菜的辣椒那种燥香,而是经时光沉淀后的馥香,醇厚、绵实,类似豆瓣酱的香味,飘满洞中,久久不散。缸内辣椒经发酵后,已变得如糍粑一样软糯,色泽从最初的鲜红变为酱红,上面洒了一层薄薄的盐,以封住微生物,有助于发酵。
  刘小勇介绍,磨子洞冬暖夏凉,温度长年保持在十五至二十摄氏度,加之优良的湿度、空气、地质环境,是天然的发酵室。窖藏“糍粑”海椒,要选用朝天椒、艳椒、灯笼椒等六七种优质辣椒,佐以生姜、花椒等,以秘制的培基液为发酵素,在洞里密藏一百八十天,经激香、固味、培菌等程序,色泽更红亮,香气更浓郁绵长,还带有微妙的回甜。发酵好的“糍粑”海椒,要运到车间炒制,再配合熬制的油料,才能成为正宗的火锅底料。
  此时,闻着这诱人的“糍粑”海椒香,大家已是垂涎欲滴,纷纷想象着围坐火锅桌旁,大片烫毛肚、大口喝啤酒的情景。听着大家畅谈,刘小勇面有得意之色,微笑不语。
  刘小勇今年五十五岁,万盛经开区金桥镇人,高中毕业后从事建筑业,好学肯干,建筑师、安全员、施工员等证书拿了一大堆,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建筑行家。八年前,他转行搞火锅底料,开了一家加工厂,取名“六丰”,意在五谷丰登后再上一层楼。可是,由于仓促转行,没有技术和经验,加之自己生了一场大病,几年下来,企业差点倒闭。
  正在彷徨之际,他偶然获悉重庆有个龙师傅擅长做火锅底料,于是数次前往拜师。他的诚意感动了龙师傅,龙师傅到万盛考察后,发现此地多溶洞,有的洞子废弃无用。两人一合计,想出一个高招:利用溶洞窖藏“糍粑”海椒,制作独具特色的火锅底料。
  说干就干,刘小勇租下公司所在地青年镇一个叫“金鹅洞”的洞子,试着窖藏“糍粑”海椒。金鹅洞不算大,他窖藏了几百坛,并在洞里开了一家火锅店,让产品现身说法。没想到,这个溶洞火锅店一下子成了网红店,四方食客纷纷慕名而来。
  在火锅店带动下,他的洞藏“糍粑”海椒声名鹊起。如今,他又租了比金鹅洞大得多的磨子洞,利用两个天然溶洞,把窖藏“糍粑”海椒做到年产量三千吨,并解决了一百多位村民就业。企业也获得“中国生态美食地标保护产品”“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项荣誉。下一步,他的目标是产品实现年产量上万吨,打开国外市场。
  站在洞口,说起自己的梦想,刘小勇的眼里亮着光。这个从乡村走出的中年汉子,面色黧黑,话语朴实,言谈之间却有一种热辣辣的力度。
  (作者系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发布日期: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