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王洪元:耕耘土地书写乡村美
文章字数:4,800





何军林
人物名片:
王洪元 1964年10月出生,湖南怀化芷江籍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湖南省生态农业联合会水果分会会长、湖南省禹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顾问、怀化市水果行业协会会长、芷江宏源优质桃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创办了中国首家“南方有嘉木”高标速效智慧果园,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科普示范带头人”“全国农技协先进工作者”“袁隆平科技致富能手”“湖南省十佳农民”“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特聘教师’”等殊荣。
湘西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芷江的山野间,细雨如丝,织就一张朦胧的轻纱,笼罩着层层叠翠的果园。一位皮肤黝黑如土地的中年男子蹲在一株桃树下,粗糙的手指轻抚过树干上新嫁接的痕迹,那专注的眼神,仿佛一位诗人正在推敲自己的诗句。他就是湖南省禹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怀化市水果行业协会会长王洪元,一个将生命刻进年轮的新农人,一个用双手在大地上写诗的侗乡赤子。
泥土里的诗行
1964年,王洪元出生于芷江侗乡,因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回家,早早地外出打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二十多岁的王洪元结束了十余年漂泊的打工生涯,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那时的他,已深深懂得“没有一技之长,走遍天涯也是徒劳”的人生真谛。他选择与土地重新对话,开始摸索种植养殖的奥秘。最初的六年,他称之为“交学费”的岁月——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看着精心照料的作物毁于一场暴雨;多少个黎明时分,他目睹饲养的家禽成群病死。记忆中最深刻的是1995年那个盛夏,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虫害席卷了他刚有起色的果园,满园桃树叶片枯黄,幼果纷纷坠落。他蹲在树下,拾起一个个畸形的青桃,泪水与汗水交织着滴入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正是这种切肤之痛,让他对“雨露计划”的培训信息如获至宝。1997年,他背上行囊走进湖南农业大学的课堂,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汲取着知识的甘霖。从砧木选择到嫁接技术,从疏花疏果到病虫害防治他都学的非常认真。那些夜晚,他在招待所的灯光下反复研读《果树栽培学总论》,书页边密密麻麻写满批注,字迹工整如诗行。结业时,他的笔记本已被翻得卷边,里面记录着几十种果树栽培的要点,每一页都浸透着对土地的热爱。通过“拜师学艺”,他获得“农民技师”证书。
知识的光芒一旦照进现实,便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学成归来的王洪元将150亩老果园彻底改造,采用“稀植开心型”整形技术,使树冠如伞如盖;实施“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精准补充营养元素。通过强化夏季修剪、控制营养生长,使传统桃树缩短生长期,快速结果实现丰产。当周边果农还在为每斤桃子几毛钱的收购价发愁时,他的果园门口已经停满了前来采摘的车辆,那红艳艳的桃子,像极了他炽热的赤子之心。
一棵桃树的哲思
在塘家桥村的山坡上,有一株被王洪元特别标记的老桃树。这是他的“启蒙老师”,也是他事业的见证者。那年春天,他在此树上试验换种技术,将其改接为优质水蜜桃。嫁接后,他每天清晨都来查看接穗是否成活。当第一抹新芽终于突破缠缚的塑料薄膜时,这个七尺男儿竟像孩童般欢呼雀跃,那喜悦的泪水,在晨光中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这株桃树后来获得丰产,成为他推广新品种的活广告。但王洪元更珍视的是它教会自己的人生哲理:生命的蜕变需要耐心与精准。他将这种领悟运用到整个果园管理中,形成了独特的修剪法,比如看天时、看树势、看目标等。这种既尊重自然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哲学,使他的果园总是领先一步,预见了农业的未来。
2008年那场罕见的冰冻灾害,让周边果园损失惨重。而王洪元的果园因管理精细到位,奇迹般地保住了七成以上的产量。那天清晨,他踏着厚厚的积雪查看果园,看着自己精心照料的桃树在银装素裹中傲然挺立,呼出的白气与晨雾交融成一幅动人的水墨画。这种与大自然的默契,是任何奖状都无法衡量的至高荣誉。他轻轻拂去枝头的积雪,听见冰晶坠落的清脆声响,仿佛听见了春天正在积雪下萌动的脉搏。
2006年,王洪元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珍贵合影,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在相册里。这张照片成为他前进路上的明灯,也预示着更大的荣誉即将降临在这位侗乡农人身上。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取出照片细细端详,袁老温暖的目光总能穿透岁月的尘埃,给他注入新的力量。
2010年,王洪元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在庄重的颁奖典礼上,他粗糙的双手接过沉甸甸的奖章,那一刻,他想起了果园里那些正在盛开的桃花。荣誉就像春天的花朵,既是对过往耕耘的礼赞,更是对未来收获的期许。他曾将奖章挂在那棵老桃树最显眼的枝丫上,让这个见证他成长的老友分享自己的喜悦。
智慧田园的诗意
2020年的春天,在罗旧镇曹家坪的山坡上,王洪元做了一件让乡邻们瞠目结舌的事——投资创办了中国首家“南方有嘉木”高标速效智慧果园,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培育农业技能人才,促进高质量稳定就业,助力村集体产业振兴。当第一台物联网传感器被安装时,围观的老农们连连摇头:“种地还要用电脑?这不是瞎折腾吗?”
但王洪元心里如明镜似的,他看到了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危机,也预见了科技农业的曙光。他的智慧果园系统就像为土地装上了敏感的神经末梢:土壤墒情传感器如大地的脉搏监测仪,水肥一体化系统似精准的输液装置;高清摄像头如同永不疲倦的守望者,AI算法则是明察秋毫的“果树医生”。最令人惊叹的是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APP认养果树,亲眼见证果实生长的全过程。这种“从枝头到舌尖”的可视化溯源,让他的桃子卖到了每斤15元的高价,那甜美的滋味里,饱含着科技的馨香。
智慧果园里有一条令人流连忘返的“桃花隧道”,两侧桃树采用“Y型”整枝,形成天然的绿色长廊。收获季节,金黄的桃子垂挂枝头,游客穿行其间,宛如漫步童话世界。王洪元常常站在隧道尽头,看着欢笑的人群,恍惚间看到年轻时的自己,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在烈日下劳作的背影。技术的进步,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方式,更是农人的生命状态,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升华为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
数字的背后是惊人的蜕变:智慧果园实现“月月有果熟,天天有果采”,破解了农产品集中上市滞销的千年难题;通过高密度栽培和精细管理,亩产值可达到传统果园的三倍。更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模式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95后大学生小丁就是其中一个,他现在管理着50亩智慧果园,年收入超过30万元。“王老师让我们看到,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差事,而是充满科技含量的朝阳产业。”小丁说这话时,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在智慧果园,全国各地的考察团纷至沓来,王洪元的手机成了名副其实的“农业热线”,每天响个不停。很多时候,人们会看到他熟练地演示用手机远程控制果园灌溉系统,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神情,仿佛一位指挥家在演绎自己的田园交响曲。
薪火相传的故事
在芷江宏源优质桃类专业合作社的会客厅里,一张泛黄的地图静静诉说着光阴的故事。那些密密麻麻的红点,如同散落在湘西群山间的星火,讲述着一个关于希望与重生的故事。王洪元常常在暮色四合时驻足于此,指尖轻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标记,仿佛能触摸到每一寸土地的温度,听见每一个农人的心跳。
2017年的雨季格外漫长。麻缨塘乡的宋先松蹲在自家桃园里,看着被雨水泡烂的树根,眼神比天色还要阴沉。当他为100亩低产桃园负债累累、几近绝望时,王洪元冒雨前来,不仅免费提供1万株优质果苗,还垫付了17万元农资款。三年后,这片高标准果园亩产破万元,宋先松捧着账本的手不停颤抖,那滚烫的泪水,是对这位农人导师最真挚的礼赞。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为塘家桥村贫困户肖龙生提供工作岗位,全家年增收14.7万元;为上坪乡留守老人传授简易修剪技术,使亩产提高30%……王洪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贫困山乡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诗篇。
王洪元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的培训课没有高深的理论,都是“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在牛牯坪乡的培训现场,他手持修枝剪示范“去强留弱”的修剪要领。“修剪就像教育孩子,不能溺爱。”这朴实的比喻,让在场果农茅塞顿开,那恍然大悟的表情,是对这位农民诗人最真诚的赞美。
2019年,王洪元被中组部、农业农村部聘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特聘教师。站在讲台上,他望着台下那些和自己当年一样渴望改变命运的农民兄弟,仿佛看到了无数颗等待发芽的种子。他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讲述着“10-1=0”的农业管理公式:“农业是系统工程,十个环节有一个没做好,结果可能就是零。”这朴实的话语里,蕴含着深刻的农耕智慧。
大地上的永恒诗篇
2022年盛夏,王洪元站在大洪山基地的最高处,极目远眺,连绵起伏的果园,不同品种的果树按照成熟期错落分布,宛如大地的调色板,绘就出一幅壮观的产业画卷。远处,工人们正将刚采摘的黄金蜜梨装上冷链车,这些饱含阳光味道的水果将在24小时内到达粤港澳大湾区的超市,为都市人带去山野的馈赠。
这一年,王洪元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柏连阳的合影再次见证了他与科技的不解之缘。照片中,两人在智慧果园的物联网控制中心前热烈讨论,背后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果园的各项数据,跳动的数字仿佛在谱写一首现代农业的赞美诗。这张照片被他放大装裱,挂在公司最显眼的位置。
如今年过六十的王洪元,虽两鬓已染霜白,但眼神依然如青年般锐利有神。回望来路,从因贫困被迫辍学的侗乡少年,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从摸着石头过河的种植户,到智慧农业的开拓者;从独自奋斗的个体农民,到带动3万多农户脱贫的产业带头人——这条路上有太多值得铭记的动人瞬间,每一个脚印都浸透着汗水与智慧。
在荣誉室里,一排排奖牌和证书静静诉说着他的非凡成就:全国科普示范带头人、全国农技协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十佳农民、中国乡村产业博览会“扶贫之星”……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无数个在果园里挥汗如雨的日日夜夜。最让他珍视的是2017年获得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他特意带了一篮自己种的桃子,想让更多人品尝现代农业结出的甜美果实,那鲜艳的桃红色,是他献给这个时代最美的礼物。
在自传《逐梦乡村》的扉页,他写下了这样深情的文字:“土地是最诚实的诗人,你付出多少汗水,它就回报多少诗行。”这朴素的认知,蕴含着最深刻的农业哲学。如今,他的手机里存着全国各地果农的咨询信息,每天仍坚持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一位诗人永远在推敲自己的诗句。有人问他何时退休,他指着果园里新栽的树苗说:“等它们进入盛果期吧。”这简单的话语里,饱含着对土地无尽的眷恋。
夕阳西下,智慧果园的自动喷灌系统开始工作,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的彩虹。王洪元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轻轻捻动,那满足的笑容,是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最深情的告白。这位农民诗人用四十年光阴,在湘西的大地上写下了一部关于生命、技术与希望的壮丽史诗。而这部史诗,仍在每一株果树的年轮里,在每一颗果实的甜蜜中,在每一位受他影响的农人心中,继续生长、传唱。
2025年的春天,当第一批游客走进“南方有嘉木”智慧果园时,他们看到的不只是累累硕果,更是一位农民用毕生心血绘就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汗水与智慧结晶,个人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王洪元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只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坚守的毅力,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每一个平凡的农人都能谱写出不平凡的生命诗篇。他的故事,就像他精心培育的那些桃树,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将甜蜜与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续写着永不落幕的田园诗篇。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城乡社区工作委员会会员,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工作委员会食品安全监督员。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行业报社长总编辑岗位合格证书。)
(本版图片由芷江宏源优质桃类专业合作社办公室提供)
发布日期: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