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从“相岭雪”看德阳旌阳援彝的振兴答卷
文章字数:1,443

□周巧 谢晨曦 高明山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清晨七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南箐镇小相岭村的薄雾还未散尽,成都游客周女士一家已在海拔2400米的“相岭雪”民宿中醒来。推开小别墅的玻璃窗,薄雾缭绕之下,青山如黛,连绵不绝,绿草如茵,沿山铺展,朵朵绣球花在微风中摇曳,不少游客徜徉在向日葵花田边沉浸式感受“20℃的夏天”。
如此惬意的避暑之旅,藏着德阳市旌阳区与凉山州越西县跨越山河的帮扶情谊。作为旌阳援彝的标志性项目,“相岭雪”民宿不仅成为了游客的“诗和远方”,更解码了彝乡振兴的密钥。
一花一木皆风景 一屋一景见匠心
“除了向日葵和绣球花,我们这儿还有十多种花卉。”四川相岭雪民宿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客户经理李永俊介绍,从2024年7月底运营至今,这家融合了帐篷营地与小别墅的高山民宿,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营收突破70万元。
在民宿区,推窗见景的设计让每一扇窗都成了画框:白云绕青山的远景、花海拥庭院的近景,构成天然的避暑画卷。
“旺季集中在夏季,24个房间常常满客。”李永俊介绍,除了凉爽气候,民宿的特色餐饮和“天然氧吧”环境同样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特意带着老人孩子来住上一周,“客人们反馈,在这里,连呼吸都是一种享受。”
试运营前三天满客、接待150余人次、营收近3万元;2024年火把节期间,精准疏解外地游客中高端住宿需求;2025 年火把节再迎高峰,接待游客600余人次……一组组数据印证着民宿的吸引力,而这份热度,源于旌阳援彝帮扶工作队对越西“20℃夏天”名片的精准把握。
百日攻坚筑精品 政企携手促增收
“从开工到试运营仅用 127天,比常规工期快了近一半。”提及民宿建设,南箐镇的干部总会说起这个“旌越共建速度”。其背后是 1601 万元总投资的硬核支撑——旌阳区 800万元结对帮扶资金与越西县801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合力,更离不开临时党支部引领下的攻坚:帮扶工作队主导、主管部门主责、施工单位主力,党员干部带头啃下土地整合、闲置农房改造等硬骨头。
建起来后要如何用起来呢?小相岭村党支部书记哈日古都告诉记者,“相岭雪”民宿采取村企联建、合作社合作经营的模式,整合闲置农房、土地,在有效提升帮扶镇村闲置资产利用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当地群众和村级集体增收渠道。
“以前守着青山绿树好风景,却只能过穷日子。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阿依在民宿做客房服务工作,每月准时发放的工资,让她不用再背井离乡打工。“相岭雪”民宿内,像她这样实现就近就业的村民有30余人,另有10余户村民走上了“家门口”创业的道路。
如今,“相岭雪”民宿已拓展了餐饮、咖啡、露营、研学等多元业态。“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哈日古都分享道,村集体经济已从过去单一的种养模式,转身拥抱文旅休闲的新蓝海。
点线成面绘蓝图 山海同心向未来
“相岭雪”的火爆,正是旌阳援彝“越西所需,旌阳所能”理念的生动注脚。在越西大地上,这样的帮扶故事数不胜数:南箐镇甜樱桃产业示范园、大瑞镇飞地木耳产业示范园、德吉乡·旌阳早熟桃产业示范园等8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新增园区种植面积1700余亩,带动就业6000余人次,带动所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稳步提升。
十年来,旌阳区带着“真金白银”与“真情实意”,在越西构建起“四联帮扶机制”与“四到户”行动的帮扶网络。
站在民宿观景台远眺,花海与民宿相映成趣,远处的和美乡村正串点成线。正如旌阳援彝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要做的,是让越西的‘清凉’经济更持久,让彝乡的振兴路更宽广。”
云端之上,“相岭雪”的故事还在续写。这故事里,有游客的欢声笑语,有村民的幸福笑脸,更有山海携手、共赴振兴的温暖答卷。
发布日期: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