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本版导读

内江市东兴区供销社“十五五”提升农资供应网络的举措及对策
文章字数:2,697
  □陈刚(内江市东兴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供销社作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主管部门之一,承担着农业生产资料的购进与供应工作,是农业生产的坚实后勤保障力量。2023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四川省供销合作社条例》明确规定,供销合作社应当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服务。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供销社针对全区农资供应网络体系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深入走访经营企业、零售网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以及部分农户,经过系统分析,形成了内江市东兴区供销社“十五五”期间做好农资供应网络工作的初步方案。
   一、基本情况
  内江市东兴区现有农资批发企业11家、基层供销合作社6个、村级供销合作社17个,零售网点150多个,其中兼营农药的经营网点达124个。年销售化肥80000多吨、农药530多吨、农膜600多吨,年销售金额约14000万元。从业人员300余人,经营场所总面积10000多平方米,其中门店150多个,面积11000多平方米;储存仓库15个,面积2300平方米;专用车辆80台,其中农用三轮车70台。经营化肥品牌30多个、农药品牌300多个、农膜品牌6个,供销社现有农资供应网络已覆盖全区所有镇、街和主要行政村(社区)。销售模式以“批发公司+农村零售网点+农户”为主,同时包含厂家直销、电商平台销售等方式。销售量较大的企业有内江市永进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甜城邦力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江润叶农资有限公司,这三家公司年批发销售量均在10000吨以上,其中内江永进农资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网络最为健全,拥有零售网点132个。
   二、存在的问题
  1. 区级农资配送中心规模较小。按照四川省供销社标准化区级农资配送中心建设指引,区级农资配送中心占地应不低于5亩,仓储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储存能力达3000吨,机械化作业率应大于30%。目前,东兴区供销社参股的内江市永进农资公司配送中心仓库面积为500平方米,四川省供销社控股的邦力达农业发展公司仓库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内江润叶农资公司仓库面积为1200多平方米。这几家公司相对分散,且均为租用场地,受城区改造拆迁影响,近十多年已多次搬迁,稳定性差,储备配送能力较弱。此外,机械化作业率低,主要依靠人工搬运,作业方式相对落后。
  2.企业经营困难。东兴区境内没有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仅有的一家氮肥厂已关闭多年,农资商品主要依赖外调保障市场供应。尿素主要来源于泸天化、云天化、四川美丰、山西;碳铵主要来源于成都玉龙化工、隆昌氮肥厂;复合肥主要来源于湖北凯尔化工、重庆、成都、新疆等;农药来源于重庆、江苏等地,品种繁多且复杂,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几家农资公司经营困难,处于亏本或弱盈利状态。具体原因如下:一是企业资金主要依靠自筹,以民间资金为主,部分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高导致财务费用大;二是仓储费用高,每平方米每月租金达13元以上;三是人工费用较高,尤其是上下车费,每吨达15元;四是商品差价小,复合肥每吨差价在30-50元之间,尿素每吨差价在10-20元之间,碳铵磷肥每吨差价均低于10元;五是应收款数额较大,近年来有关部门引导农资经营企业积极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公司发展种植业,但部分项目实施效果不理想,导致拖欠农资经营企业货款累计达300多万元,部分款项已无法收回,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
  3.平台经营管理较弱。目前形成的供应销售体系中,多家公司共享全区零售网点,多头供货,直属经营门店少,导致商品体系杂乱,尤其是农药品种多达几百个。各农资公司均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公司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缺乏统一综合管理。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全区从事农资供应的人员有 300多人,农资公司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但除内江润叶农资公司拥有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外,其余公司多以销售人员为主。每年开展技术讲座、科技赶场的次数较少,农村经营网点的经营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接受新农技知识的能力较差,在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方面能力明显不足。
  三、举措及对策
  1. 提升农资供应网络服务能力。按照供销社应不断夯实为农服务基础,推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化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东兴区应将农资供应网络建设纳入“十五五”规划重要工作并加以实施。利用3-5年时间,在基础设施、物资采集、储备、运输、配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方面实现提档升级。按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行业标准《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网络配送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的要求,建设区级标准化农资配送中心,占地面积不低于5亩,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储存能力不低于3000吨,配送半径达50公里,机械化作业率不低于30%,建成覆盖全区的现代化农资供应网络,确保全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
  2. 规范基层农资经营服务网点。基层农资经营服务网点主要向农村居民销售化肥、种子、农药、农地膜、小型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并提供相应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技术服务。网点应统一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具备固定经营场所,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且应具备一定的配送能力,配送范围不低于5公里,化肥、农药、种子等小型农资商品配送率达50%以上,并提供化肥、农药的使用技术咨询服务。
  3.建立农资经营备案制度。由于市场经营户较多,全区达150多户且经常变动,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难以准确掌握全区经营企业和网点的变化情况。建议农资经营者取得经营资格后,到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并报备相关资料信息。
  4.加强农资商品质量管理。所有农资经营企业和经营网点应积极配合质量管理部门加强质量监管。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定期开展联合检查,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坚决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建立农资商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统一配送及连锁经营的商品由配送中心进行质量管控,自行采购的商品由企业严格验收,并做好进货台账登记,以备查验。
  5. 加强农资商品相关技术的推广和人员培训。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经营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应努力推广有机肥、无害农药的使用,逐年减少化肥使用量,宣传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政策。建立农资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宣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从业人员辨别、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能力。农资企业应经营和提供技术服务并举,根据经营商品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和售后服务队伍,确保农村居民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等。
  6.搭建线上加线下销售平台。通过搭建销售平台,减少经营环节,利用全区统一的农资供应网络,实现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简化手续,并借助“交商邮供”综合服务平台,拓展服务范围,提高配送能力,全方位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7.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农资经营企业自负盈亏,重经营、轻服务,对农资供应网络建设普遍不够重视。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方面,建议对农资配送网络建设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助。
发布日期: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