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百年文脉润桃李 思政铸魂育新苗
—— 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校“大思政”教育的温度叙事与体系创新
文章字数:2,012
  百年名校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校,在秉承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同时,积极回应“大思政”的时代命题,以“1366”模式为根系,构建了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育人体系,践行“以文化人、以魂育人”的教育革新,让百年文脉在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根系深植 锚定“一个核心”的铸魂工程
  通川区实验小学校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三信”铸魂体系。学校创新思政实践,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利用张爱萍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让历史文物成为鲜活教材。
  课堂主阵地上,推行“教师人人是思政者”,将思政元素如盐入水般融入各学科:数学结合《九章算术》、语文品读《红岩》、美术融入非遗花灯描绘时代。特色课程《明体达用,融合育人》融合地方文化与科技,厚植家国情怀。校长强调,思政教育须如“蒲公英”,让真理在孩子们心中自然生根。
   枝干遒劲 筑牢“三大支柱”的育人根基
  编织“全员育人”责任网,学校构建“三维动态评价体系”的管理机制,将思政成效纳入教师绩效、学生综评及班级管理评估,形成全员责任格局。通过每周“思政议事会”,汇聚教师、家长、社区代表智慧,推动教育管理从“行政主导”转向“多元共治”。
  打造“雁阵领航”先锋队,实施“双师培育计划”,聘请党校专家、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导师,同时组建校内“橙色先锋”研修团培养骨干。青年教师感悟“思政+学科”融合的价值,如科学课上讲述“两弹一星”精神能点燃学生心火。现已培养187名“全科型”思政教师,发挥头雁引领作用。
  打通“家校社”育人壁垒,充分盘活整合校内外资源,校史馆、行知文化长廊、社区服务站、“云上思政”平台皆成育人载体。同时,与23个红色基地、17个社区共建,组建家长“思政讲师团”、退休教师“文化传承辅导员”,构建“校史育人、实践育人、家庭育人”的资源矩阵。家长深切认同:“家风故事、社区变迁史,就是最好的思政教材。”
   枝叶葳蕤 “六大行动”构筑多彩育人空间
  红色信仰场域,精神谱系可触可感。通过“党建带队建”阵地(如“信仰树”互动)、模拟“重走长征路”实践、创新“红色剧本杀”沉浸式体验,将红色教育从说教转化为“00后”喜爱的生动实践,让革命精神在汗水和角色扮演中入脑入心。
  金色实践场域,知行合一落地生根。“小公民在行动”项目引领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如学生发起“银发爱心菜篮”促成社区“助老直通车”;科技节诞生的“智能分类垃圾桶”“防走失手环”等发明,既获奖又服务社区治理。项目化实践激发创造力,印证思政与现实的结合能迸发耀眼光芒。
  绿色成长场域,心灵与生命共成长。“心灵氧吧”提供“情绪调色盘”等团体辅导;“道法+心理健康”融合课程(如《学会拒绝》模拟网络诱惑)提升自护能力;“家校心桥”工程通过“家长心理工作坊”促进家校协同,共同关注青春期沟通与生命成长,推动教育从重成绩转向重发展。
  银色数智场域,思政教育破圈出彩。依托“实小思政云”平台:VR“云游红色地标”(如延安窑洞)、AI讲解、“指尖思政课”推送“党史微故事”成为“精神早餐”;创新“数字孪生校园”让学生设计验证“低碳方案”。科技赋能,使未来公民培养触手可及。
  蓝色协同场域,教育合力澎湃涌流。“家长思政开放日”邀请家长进课堂、评课、参与“家庭红色研学”;社区“思政议事厅”汇聚多方力量,学生提出的“加装电梯模拟方案”“文化角设计”有助于基层治理。实现“校园—社区、课堂—生活”的协同,践行“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橙色先锋场域,教师成为育人火炬手。“铸魂者”研修营举办“思政+学科”融合大赛(如数学讲文化自信、英语述“一带一路”、体育渗纪律意识);“银发导师”团队以退休教师的教育情怀,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如老校长所言:“思政教育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
   硕果盈枝 成效彰显与社会反哺
  实施“1366”大思政模式成效显著。学生心理健康率提升至98%,获评各级“优秀少先队员”32人次,竞赛获奖近350项,家长社会满意率92%。更体现育人深度的是学生蜕变:如留守儿童小雨在非遗项目中成长为自信的川剧小传人;科技社团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获奖并推动社区试点。
  创新建立“社会转化”机制。学生“老旧电梯改造”提案通过“提案—回应—实践”闭环落地为民生实事;“少年传承人”团队深入社区、养老院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使思政教育成果从“校园盆景”拓展为“社会风景”,彰显教育反哺社会的生命力。
  未来展望 文脉传承与创新永续
  立足新起点,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校以“1366”模式为支点撬动百年文脉现代转化:规划建设“数字文博馆”VR复原书院讲学;开发记录实践足迹的“思政护照”;打造突破时空的“家校社”协同数字平台。这些探索既致敬传统,更指向未来。在传承创新中构建有深度、温度、辨识度的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的时代新人,永续百年育人之光。
  马钧 冉启波
  (作者单位: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校)
发布日期: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