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芯农服AI”让“未来农场”长出数据新粮
文章字数:1,033
在重庆市铜梁区的田间地头,供销社的电子大屏成了农民的新农具。
农户一句地道的乡音“启动无人机撒药”,空中的“铁牛”便应声而动;发现庄稼不对劲,随手一拍上传,AI“庄稼医生”秒级开方;就连打听“买农机有啥补贴?”“哪种稻子产量高?”这样的家常问题,屏幕那头的“芯农服AI”也能用乡音对答如流。
这一幕幕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是全国供销社“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上的真实画面,而驱动这一切的智慧核心,便是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体系深度融入的“芯农服AI”平台。
由铜梁区供销社社有企业独立研发的“产业大脑”,如何成为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的智能纽带?
它不仅充当着“数字管家”的角色,还是24小时在线的“农保姆”“专家团”。当系统预警病虫害可能爆发,或提示该浇水施肥了,农户的手机就会收到精准提醒,照着做就行。在铜梁区三房村,这套方法让高标准农田亩产实实在在提升了100斤,更贴心的是它肚子里装着“百宝箱”,土壤专家、育种行家、病理教授的知识全被AI融会贯通,农民无论用方言喊话还是打字提问,24小时都能找到“专家团”。
当“芯农服AI”智能生产遇见供销社体系,数据的价值便开始奔涌。在铜梁区太平镇、白羊镇试点的500亩土地上,“芯农服AI”支撑着供销社、村集体和农户“三方共耕”的新模式,水稻收成按6:0.5:3.5的比例分成,农户腰包更鼓了,村集体也有了稳定收益。而地里传感器传回的作物长势、产量预估等数据,直接成为供销社对接市场的“硬通货”,平台基于误差率小于10%的精准预测,为“村村旺”订单农业的39万亩农产品锁定销路。这些真实的生产信息还成了农民贷款的“数字信用”,联动重庆农商行“农合贷”,最快4小时就能放款。
好产品自己会说话,智慧供销让农产品更放心。当铜梁的高楼萝卜通过“供保宝”区块链溯源系统获得“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见它从田头到口岸的72小时旅程。这份透明信任直接转化为出口越南的订单溢价20%。从生产管理到供销衔接,“芯农服AI”贯穿全链路的赋能,让铜梁农产品赢得了市场的真金白银,平台助力可追溯农产品销售额达700万元,更拿下华润集团超1000万元订单。
如今,随着“芯农服AI”在铜梁28个街镇加速铺开,从“众耕宝”标准化生产到“供保宝”增值销售,再到“共裕宝”信用支撑,供销社的“三位一体”服务正在智能化的土壤里生根抽枝。
当老农对着屏幕说出“启动无人机”的指令,当村集体服务站通过农资团购、农机网约让农户们的口袋逐渐鼓了起来,传统农事正褪去“面朝黄土”的旧光景,变成一场草帽与键盘交响的智慧协奏。
渝文
农户一句地道的乡音“启动无人机撒药”,空中的“铁牛”便应声而动;发现庄稼不对劲,随手一拍上传,AI“庄稼医生”秒级开方;就连打听“买农机有啥补贴?”“哪种稻子产量高?”这样的家常问题,屏幕那头的“芯农服AI”也能用乡音对答如流。
这一幕幕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是全国供销社“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上的真实画面,而驱动这一切的智慧核心,便是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体系深度融入的“芯农服AI”平台。
由铜梁区供销社社有企业独立研发的“产业大脑”,如何成为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的智能纽带?
它不仅充当着“数字管家”的角色,还是24小时在线的“农保姆”“专家团”。当系统预警病虫害可能爆发,或提示该浇水施肥了,农户的手机就会收到精准提醒,照着做就行。在铜梁区三房村,这套方法让高标准农田亩产实实在在提升了100斤,更贴心的是它肚子里装着“百宝箱”,土壤专家、育种行家、病理教授的知识全被AI融会贯通,农民无论用方言喊话还是打字提问,24小时都能找到“专家团”。
当“芯农服AI”智能生产遇见供销社体系,数据的价值便开始奔涌。在铜梁区太平镇、白羊镇试点的500亩土地上,“芯农服AI”支撑着供销社、村集体和农户“三方共耕”的新模式,水稻收成按6:0.5:3.5的比例分成,农户腰包更鼓了,村集体也有了稳定收益。而地里传感器传回的作物长势、产量预估等数据,直接成为供销社对接市场的“硬通货”,平台基于误差率小于10%的精准预测,为“村村旺”订单农业的39万亩农产品锁定销路。这些真实的生产信息还成了农民贷款的“数字信用”,联动重庆农商行“农合贷”,最快4小时就能放款。
好产品自己会说话,智慧供销让农产品更放心。当铜梁的高楼萝卜通过“供保宝”区块链溯源系统获得“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见它从田头到口岸的72小时旅程。这份透明信任直接转化为出口越南的订单溢价20%。从生产管理到供销衔接,“芯农服AI”贯穿全链路的赋能,让铜梁农产品赢得了市场的真金白银,平台助力可追溯农产品销售额达700万元,更拿下华润集团超1000万元订单。
如今,随着“芯农服AI”在铜梁28个街镇加速铺开,从“众耕宝”标准化生产到“供保宝”增值销售,再到“共裕宝”信用支撑,供销社的“三位一体”服务正在智能化的土壤里生根抽枝。
当老农对着屏幕说出“启动无人机”的指令,当村集体服务站通过农资团购、农机网约让农户们的口袋逐渐鼓了起来,传统农事正褪去“面朝黄土”的旧光景,变成一场草帽与键盘交响的智慧协奏。
渝文
发布日期: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