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小麦制种提质扩面 农民致富速效双升
文章字数:791
□李洪强 高明山 本报记者 李鹏飞
近年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万寿村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理念,立足传统种植优势,以打造小麦制种产业基地为目标,探索形成“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全链发展、联农带农”的特色发展路径。2024年实现小麦良种产量突破500吨,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300元,走出了一条以种业振兴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聚焦全链发展,构建种业振兴核心格局。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和统一上图入库要求,实施“碎田变整田”整治工程,整合连片高标准农田650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占比超97%。持续加强与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制种协会、种业公司合作对接,畅通“产销”信息渠道,打造“小麦+稻谷”轮作制种核心区,与种业公司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构建“产加销”全链条体系,实现亩均收益达3000元以上,较传统种植增收200%。
强化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发展创新动能。以技术标准化为核心,推动小麦育种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通过引进小麦优质品种,集成推广“稻-麦轮作茬口调优”“全程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动单产提升20%以上。建立“党员技术骨干+新农人”双带头人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余人(含种粮大户11户、专业农机手9人),推广无人机辅助授粉、两段式机收等技术,实现耕种收机械化率达100%,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
突出民生导向,夯实共同富裕发展根基。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抓手,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新建生产作业道路5公里,整治灌溉堰塘3座,安装太阳能路灯42盏,实现核心区亮化全覆盖。创新“耕地卫士”管护机制。通过撂荒地复垦,加大制种小麦种植面积,年总产值增加45.4万元,既守牢耕地红线,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行“村民积分制”,将制种管护、环境整治等纳入积分管理体系,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人人都是种业振兴践行者”的共建格局,为打造小麦制种基地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万寿村抢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理念,立足传统种植优势,以打造小麦制种产业基地为目标,探索形成“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全链发展、联农带农”的特色发展路径。2024年实现小麦良种产量突破500吨,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300元,走出了一条以种业振兴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聚焦全链发展,构建种业振兴核心格局。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和统一上图入库要求,实施“碎田变整田”整治工程,整合连片高标准农田650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占比超97%。持续加强与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制种协会、种业公司合作对接,畅通“产销”信息渠道,打造“小麦+稻谷”轮作制种核心区,与种业公司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构建“产加销”全链条体系,实现亩均收益达3000元以上,较传统种植增收200%。
强化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发展创新动能。以技术标准化为核心,推动小麦育种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通过引进小麦优质品种,集成推广“稻-麦轮作茬口调优”“全程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动单产提升20%以上。建立“党员技术骨干+新农人”双带头人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余人(含种粮大户11户、专业农机手9人),推广无人机辅助授粉、两段式机收等技术,实现耕种收机械化率达100%,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
突出民生导向,夯实共同富裕发展根基。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抓手,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新建生产作业道路5公里,整治灌溉堰塘3座,安装太阳能路灯42盏,实现核心区亮化全覆盖。创新“耕地卫士”管护机制。通过撂荒地复垦,加大制种小麦种植面积,年总产值增加45.4万元,既守牢耕地红线,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行“村民积分制”,将制种管护、环境整治等纳入积分管理体系,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人人都是种业振兴践行者”的共建格局,为打造小麦制种基地提供坚实保障。
发布日期: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