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广元市昭化区:
蜀道上的评书之声 文化传承的不息火种
文章字数:1,130
  杨黎明 本报记者 魏彪
   “东汉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刘备和张飞站立在葭萌关城楼上,往前一望,只见三军阵上,东方打赤旗,南方打黑旗,西方打白旗,北方打黄旗……”近日,四川广元昭化古城的一隅,昭化评书馆内座无虚席。苟银春立于三尺方台,身姿挺拔,声音铿锵有力,伴随着醒木“啪”的一声拍响,一段金戈铁马的三国传奇就此展开。他表情丰富,时而横眉怒目展现张飞的勇猛,时而目光如炬仿若刘备的沉稳,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将听众瞬间拽入千年前的烽火岁月。
  台下,观众们屏气敛息,眼睛紧紧盯着苟银春,完全沉浸其中。有本地居民,他们对这故事或许已听过数遍,却依旧为苟银春每一次演绎中的新细节而着迷;更多的则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从各地奔赴至此,只为亲身感受这份独特的非遗魅力。
  一位来自上海的年轻小伙,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微微张开,手中的茶水早已凉透却浑然不觉,仿佛眼前真真切切地出现了葭萌关城楼上的风云变幻。待这一回书讲罢,掌声雷动,叫好声此起彼伏。苟银春面带微笑,向观众拱手致谢。
  昭化古城并不大,却处处流淌着岁月的痕迹。民居古巷,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诉说着往昔的烟火日常;茶社戏楼,余音绕梁,似在回味曾经的婉转唱腔;书院考棚,庄重古朴,依稀能嗅出昔日的墨香。古城墙虽有残垣,可那斑驳的砖石,每一块都铭刻着历史的沧桑……在古城北街县衙街往里几十米处,那棵枝叶繁茂的榕树旁,便是苟银春扎根十余年的昭化评书馆。自2011年开张以来,这里已然成为昭化的文化地标,往来的人们穿梭其中,在茶香与书声里品味蜀道文化。
  苟银春在昭化古蜀道边长大,对古城的一切如数家珍。儿时,他穿梭于古城的各个角落,看着古老的建筑、听着长辈讲述的传奇,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便在心底种下。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宣传队,凭借自身的才艺很快脱颖而出成为领队。后经推荐,19岁的他拜雷棚评书艺术家袁绍成为师。此后,他背着行囊,行走在昭化的各个码头,为了心中的评书梦四处闯荡。最终,回到昭化古城,安定下来。
  苟银春介绍,游客们听完评书,总会循着故事里的线索,前往古遗址游览,有时他还免费给游客当导游,为游客讲解蜀道三国故事。
  有游客曾问苟银春,评书为何能长盛不衰?苟银春笑言,昭化虽小,文化底蕴却深厚无比,蜀汉多位重臣的府邸曾设于此。金牛古蜀道与嘉陵江在此交汇,形成“山水太极”的自然奇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文化交融的汇聚地,演绎出无数动人故事。苟银春常常前往古遗址收集素材,将昭化的历史与新时代元素相结合,编撰了10多个原创评书脚本。作为政协委员,他提交的关于保护古城建筑和蜀道遗迹的提案,均被政府采纳实施。
  如今,苟银春逐渐交棒给大儿子苟中祥。曾经,他常在儿子表演时仔细聆听,结束后指出不足。如今,苟中祥早已独当一面,已为来自海外的游客讲解100余场次。
发布日期: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