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本版导读

从晨光熹微到月明星稀
德阳旌阳有群“蓝制服”以温度丈量法度的距离
文章字数:1,152

  □胡冲 杨娟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天边尚未泛起“鱼肚白”,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玉泉路巷口的三轮车轱辘声已碾碎晨雾。“蓝制服”们像跃动的萤火,在春寒料峭中点亮城市苏醒的第一盏灯。玉泉市场北门商铺前,几筐沾着露水的莴笋摆在盲道上,执法队员小江蹲下身,指尖拂过冰凉的篮筐:“王大姐,您这新鲜菜得让街坊们看得见,咱们往附近便民点挪步可好?”皱纹里嵌着晨霜的摊主闻言,将菜筐往板车上推的动作突然轻快起来——这是德阳市旌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队员与街头烟火达成的默契:以温度丈量法度的距离。
  当城市脉搏在早高峰中剧烈搏动时,“蓝制服”们已切换成另一种守护模式。德阳一中的梧桐道上,执法车后视镜里映着年轻队员小李涨红的脸——他正张开双臂为骑自行车的小姑娘撑开安全区,肩章在朝阳下折射出细碎金光。那些总想在校门口“见缝插针”的摊点,如今会自觉收进屋檐以内,店主老张店内备着垃圾分类桶,随时提醒学生们随手进行垃圾分类。“咱们得给孩子树个规矩的样儿。”老张擦拭着玻璃橱窗,这话倒像是说给十年前的自己。
  日头西斜时分,龙泉山路望龙东郡小区内电钻声作响。执法记录仪镜头里,李组长正小心翼翼地踏勘着从室内破墙延伸到架空层的水电改造现场,卷尺刻度与民法典条款在阳光下交织成经纬。
  “您看这凸出的3平方米面积,一旦坍塌就是悬在街坊头顶的利刃。”他将手机相册里的安全事故现场逐张翻给业主看,照片里坚硬的混凝土与此刻投在地上的阴影渐渐重叠。当恢复架空层最后一块砖头严丝合缝砌合时,小区其余业主收住蠢蠢欲动的心不再效仿。
  霓虹初上,执法车的顶灯在夜市烟火中流转成星子。烧烤摊升腾的烟雾里,队员老林总揣着包纸巾——既为擦拭被油渍弄脏的路面,也预备递给那些红了眼眶的摊主。
  “当年我爸也支过馄饨摊。”他摩挲着取缔通知书存根联,却把告知单轻轻压在啤酒箱下,“但咱不能占道经营,会给行人通行造成不便,同时深夜发出的噪音污染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的休息。”这份将心比心的坚持,让整治后的街道既能容下晚归人的脚步,也留得住市井的温度。
  子夜时分骤起的狂风,将“蓝制服”们吹成逆行的风筝。手电光束刺破雨幕,照见楼顶彩钢棚如受伤的鹰隼般挣扎。90后队员小李抓着安全绳翻上湿滑的屋檐,应急锤的敲击声与风声较着劲。
  “抓紧!”下方三个蓝点立即绷成三角支点。当最后一枚膨胀螺丝吃进墙体,城市天际线终于恢复平稳呼吸。晨光再临时,整改通知书已贴在物业公告栏,而抢险时磨破的手套,正静静躺在社区的“为民服务实录”展柜里。
  这群身着蓝制服的城市守夜人,用365天编织着秩序的经纬。他们的工作日志上没有惊天动地的篇章,却写满了让街面秩序井然、让校门口多出半米安全区、让违规搭建缩回法律红线内的执着。当东湖的荷花年复一年盛开时,“蓝制服”们依然在晨昏线上行走,将冷硬的法规裁成合身的城市衣裳,一针一线绣出万家灯火的安宁图景。
发布日期: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