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一城风华千年叹
文章字数:3,100

张万林(四川巴中)
一城风华,千古绝代。每一座城池都有自己的风采文章,风流故事,风光历史。我们站在城池边上,只能通过讲述者去结识她的风华绝代,通过那些灵动的文字去抚触她的脉动浩叹,在翻阅这部《千年一城》时,我不免有了这样的感慨。
近年来,走入历史的纵深,探寻文化的根脉,成为一些文化写作者的自觉,也成为一种历史文化散文的新风尚。在余秋雨之后,祝勇的《故宫里的中国》、蒋蓝的《成都传》、聂作平的《寻秦记》《光阴记——成都小镇书》、卢一萍的《风景无边》等受到注目。在我们拂去历史尘沙之时,总有一些细微的可触碰的东西感染着、打动着我们。更为可喜的是,一批作家收回远望的目光,转向立足本土写作,对本土的历史文化进行打望和梳理。像阳云之于巴中,张中信之于板板桥,而李继鳌于他们之后跟了上来。
《千年一城》是巴中本土作家李继鳌的历史文化散文集,是他对巴城历史文化的回望和梳理。全书只有23个篇章,十余万字,是围绕巴城而展开的历史文化的写作。这部书基于作者的文化背景、职业取向和阅读喜好,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敏锐、专业、情怀。
敏锐:一个新闻从业人的职业眼光
李继鳌是一位地方媒体新闻从业人,长期坚守在新闻战线上,跑新闻、写新闻、做新闻是他的本业。拿他的话说,“在媒体工作,你经常会被人贴上文化人的标签。加之,我所在的电视专题部要拍摄反映巴中历史文化的片子,所以就会找些地方文化书籍来看。”那个时候,他就有意无意地接触巴中的历史文化。在还没有做作家梦的时候,已有了做文化人的准备。后因工作需要,他被委任为《巴中广播电视报》的负责人。这份具有晚报性质的报纸,承载了几代办报人的梦想和情怀,也承接了几代办报人的荣光。这份报纸广受群众喜爱和好评,在纸媒式微的当下,能有滋有味地活着,是行业的骄傲,也是办报人的荣耀。但在他接手报纸后,整个业界已是寒冬,他们也面临艰难抉择。“危急之秋,我们决定依托报纸,深耕本土文化,研发文创产品,力挽纸媒收入下滑颓势。”他信奉金庸先生的办报宗旨,“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在这个时候,他选择了做大副刊,大力宣传巴中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一个媒体人的敏锐眼光和责任担当。
要知道,巴中城池虽小,历史却很久远,从公元91年置汉昌县算起,已有1900多年历史了。更不要说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巴地特质的巴文化等。1900多年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富矿,足够他去深挖细采。要做大副刊,就要有大文章,有专门致力于巴中历史文化书写的文章。这时,他才明白,仅靠约稿,无以支撑他这个专栏,他必须下水作业。因而,他不得不一边约稿,一边自己来创作,有点像金庸先生当年办报一样。《山南一座城》《流杯遗韵》《严武、杜甫与阿来》等文章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陆续出来了。
他的文章,视角新颖,见解独到,深入浅出,语言活泼,可读性强。像《严武、杜甫与阿来》这篇文章,就是因听了著名作家阿来先生在巴城讲了一堂“杜甫与巴中”的讲座,他以一个新闻人的敏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文化线索,及时写了这篇文章。文章一出,反响很大。他有新闻人的独特眼光和笔触,文章既是一则深度的历史文化通讯,又是一篇历史文化的通俗解析,还是一篇不错的文化散文。随着这一篇篇文章的出笼,他也一下子引起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逐渐崭露了头角。
专业:一个历史文化爱好者的执着
作为一个要写历史文化散文的作家来说,你得深耕历史,读透历史,成为这个领域的明白人。初始,是因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热爱,加之工作需要,他有意识地去收集巴中本地书典,像《巴州志校注》这样的典籍。后来,因为要为专栏写作,他不得不沉下心来,对巴中的历史文化做深入的研究。他打通了地方历史文化的“任督二脉”,对古巴州的历史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在巴州的历史文化方面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像《山南一座城》,作者站在南龛山上,俯瞰巴城,一条跨越千余年的历史脉络在这里徐徐展开,巴城深厚的历史帷幕就这样拉开了。读罢这样的文章,你既分享到巴城的历史,又领略了巴城的风光,还感知了巴城的人文风情,对一座城的热爱油然而生。《东龛在哪儿》这篇文章,具有了考证性质,作者以史为据,结合田野调查,去严密推导他所想要的结论,虽然结论未必如愿,但却让我们看到他专业的一面。对于杜甫是否来过巴中,他也是站在史料的角度,经过反复认证,确认杜甫没有来过巴中,虽然让巴中人颇感失望,却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还有《天开金榜》一文对谁是这几个字的题写者的考证,都看出李继鳌专业知识储备是足够的。正是有了这些储备,他才可以去探寻古巴州,去回望那些在巴州历史上留下惊鸿艳影的历史人物,像杜甫、严武、羊士谔、宗泽、陆成本等。
写历史文化散文的作家大有人在,他们或以故宫这样的宫殿为对象,或以成都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或以某个小镇为坐标,其目的就是通过历史书写,记录或还原某些历史的真实,让历史文化能够赓续发展,让后辈子孙能触摸到历史文脉。文不断代,脉运有继,这既是志史者的责任,也是为文者的担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李继鳌不以前行者众而止步,他毅然前行,怀抱真诚,在地方历史文化里埋首深耕,值得钦佩。
情怀:一个文学创作者的千年一叹
文学总是能给予人梦想,文学也总是能改变一个人的初衷。李继鳌是一个被时代推着向前的人。他不是一个文史专家,也不是专业作家,他的身份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在职业面前,他没有想过要当作家,但文学在不经意间点燃了他的梦想,也改变了他的初衷。因为办报需要,他开办了地方文化专栏,因为专栏需要,他动手自己写作,因为自己写作,而一发不可收。在时势面前,需要他站出来的时候,他没有礼让,没有退缩,他有一个为文者的担当和情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批人来肩负起这个使命。可以说,在这之前,他只想做好一个媒体人,偶尔用文学爱好,点缀一下生活。但是,随着专栏文章的陆续推出,他也意识到必须认真面对文字,要让这些还原巴城历史的文字生动起来、精彩起来、跳动起来,要让这些文字学会思考、学会发问、学会长叹。为此,他去读汪曾祺、沈从文的散文,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这个时候,仅做一个媒体人是不够的,做一个历史的明白人也是不够的,他要做一个文化的苦行僧,要像余秋雨那样,对历史文化有自己的“千年一叹”。这部《千年一城》便是李继鳌的一叹。他把这些平时为专栏写下的文字,重新整理、打磨,重新命名,在遵循历史大势的前提下,努力让这些文字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有自己的风格和文采。他长于古诗词,也能作新诗,在很多文章中间或结尾,他总能应景地留下自己的诗词。你从这些诗词中,感知到他深深的文化情结和浓浓的乡土意识。
巴城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古城。历代文人墨客或职守、或贬谪、或客居、或到访巴州,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遵从内心,热爱自然,喜好郊游,追求风雅。他们或登高揽胜,指点江山;或流觞曲水,吟诗作对;或名士风流,天下文章,好不快哉!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章、题刻、书法,无论是严武、羊士谔、王勃、宗泽、陆成本,还是历代有名无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都为巴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有理由为这些历史留存浩叹。
当然,《千年一城》不是为巴城立传,而是择其要者而写之,由此生发开去,还涉及了周边的一些物事,但也足以印证这就是千年一城。一城风华,足够分量,足够风光,足够风流。
毕竟,李继鳌不是专业作家,也非文史专家,他更多的是以一个新闻人的立场和敏感,感知到这些历史文脉。因而,他对历史文化的解读,有时难免粗疏,文学性描写和细节处的处理难免打折,但,不影响我们对一个新闻人在文学热爱、历史守望中默默付出的感佩。
这正是:一城风华绝代,满纸文字生香;留得千年一叹,自有后辈回响。
发布日期: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