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本版导读

新农人江国平:
自制“苗盘运输天车” 破解春耕“用工荒”
文章字数:801

  □周韵 尹翔 高明山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近日,在四川省绵竹市富新镇杜茅村贵丰家庭农场内,两台长达55米的“苗盘运输天车”正沿着田间轨道平稳运行。农场主江国平将工业物流设备创新应用到农业生产,通过自主设计的“田间运输天车系统”,实现了秧盘搬运效率翻倍、成本直降,为破解春耕“用工荒”提供了新思路。
  记者在贵丰家庭农场育秧大棚看到,经过暗化的秧盘已经长出嫩绿的秧苗。工人驾驶叉车将秧盘运送至田间后,再有序地放置在“苗盘运输天车”上进行铺盘,整个作业过程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
  “它的使用原理和工厂运输天车是一样的,通过电力驱动,就可以在田间两侧的道路上自由行驶。原本需要由人工一盘一盘地搬到田里的育秧盘,现在直接放置到‘苗盘运输天车’上,再由传送带运送到需要育秧的田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江国平告诉记者,以往秧苗铺盘一亩地需要15个人花费4个小时,有了“苗盘运输天车”后,只需要7个人花费1个小时即可完成。
  江国平从事水稻种植已有十年时间,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面积近万亩。以往,每到育秧的农忙时节,他总会被用工问题困扰,有时甚至会错过秧苗培育的最佳时间。如何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解决“用工荒”,成了他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自去年开始,江国平将“新质生产力”应用至农业生产上。他一边查阅资料、上网学习,一边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设计,最终花费20余万元,耗时半年时间,制作出了两台“苗盘运输天车”,实现了“机器换人”,进一步节约了投入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
  “苗盘运输天车”的成功应用并非一蹴而就。“第一次试用时,由于它的长度过长,导致秧盘在运输过程中存在重心偏移的情况,我们又经过多次改良,通过增加配重块、改进传送带提升稳定性。同时,在车上增加了喷灌设施,方便后期秧苗施肥和除虫,实现了一车多用。”江国平说,作为一名新农人,将继续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设计出更多实用的生产器具和机械,助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
发布日期:2025-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