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本版导读

新质生产力绘就春耕新图景
—— 从田间地头看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
文章字数:1,702
  春回日暖,田耕正忙。无人机盘旋、智能农机轰鸣、数据在“云端”流转……这个春天,传统农耕的“汗水模式”正被科技赋能的“智慧模式”代替。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这场与农时的竞跑中,新质生产力如何重塑春耕图景?
  从“镐锄犁”到“黑科技”,生产力工具正经历革命性跃迁。在湖南省永兴县金龟镇高桥村供销社育秧基地,自动化的“链式循环育苗”生产线有序运转。现场负责人根据当日温度、湿度,实时设定育秧生产线的循环转速和自动喷水功能后,秧盘便上下循环转动均匀接受光合作用。春耕期间,该育秧基地预计育秧15万个秧盘,能满足4600亩左右大田用苗需求,服务农户200余户。
  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工具的应用,正将农业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在重庆市铜梁区平滩镇、少云镇面积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多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旋耕机正在田野间按照一定的规律穿梭,翻土、秸秆粉碎一气呵成。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下属重庆智慧农服集团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卫星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让智慧农服数字农机跨区调度越来越顺畅,实现了农机的有序流动和快速配置;春分节气过后,在浙江省供销社下属浙农耘科(海宁)农业有限公司海宁马桥“万亩方”未来农场,AI技术正成为田间地头的新助手,该农场部署50余台传感器和智能装备,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时收集并分析光照、温度、湿度等数据,大模型AI结合这些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指导。目前,农场管理者仅需一部手机即可掌握农田信息并下达指令。技术的突破,不仅解放了人力,更让农业跳出资源约束,迈向高效与可持续。
  这些场景背后,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当然科技不仅改变了工具,改变着生产方式,更重塑着生产关系。科技农业的勃兴,催生了“无人机飞手”“智慧田管家”等新职业,让劳动者在生产中占据更加主体的地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在浙江省嘉善县东汇村的麦田里,无人机掠过田间,浙江省供销社浙农飞防服务队正在实施喷施叶面肥作业,促进小麦生长。浙农飞防服务队联合当地科研院所和各地方政府,培训了3380位无人机飞手;春管时节,江苏省射阳县供销社组织10余位“田保姆”根据苗情长势踏田指导农户用药用肥,助力全县农业春耕生产顺利进行。他们凭借专业技术和先进装备,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开展粮食生产代耕、代插、代防、代收等服务。年轻人在土地上面获得了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土地通过新农人和新农具,也实现了生产力的倍增。
  在今年春耕生产中,种业创新、新型农资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战场。为保障春耕生产的种子质量,上海市金山区供销社社属上海秀水种子公司开展水稻种子发芽试验工作,通过生物药剂处理等手段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在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羊场社区油菜示范田内,龙里县供销社技术团队正开展第二次有机液体肥施肥作业,已施肥区域的油菜长势喜人。
  从“镐锄犁”到“黑科技”,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中国农业正经历一场由技术革命驱动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关乎粮食安全的底线,更关乎乡村振兴的高度。未来,唯有继续深化科技创新、推动要素重构、培育新型主体,才能让新质生产力在更广袤的田野上扎根生长,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2025年,如何在新起点上,让中国饭碗多装中国粮?打好春管春耕“第一仗”成为关键。
  春耕之“新”,在于生产力的跃迁。农业新质生产力,让春耕从“靠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从“大水漫灌”走向“按需供给”,从“依靠经验”走向“基于数据”。
  春耕里的新质生产力,是无人机划过的弧线,是数据在云端交汇的轨迹,是种子破土而出的力量。在现代化装备和高科技手段的加持赋能下,老祖宗留下的精耕细作理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让春耕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更加专业和轻松。
  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绝非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系统工程。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一株麦苗的数字档案、每一次无人机的划过、每一位新农人的智慧火花,都在共同书写着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时代答卷。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屈藤彦
发布日期: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