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本版导读

司法柔情暖童心 彭州法院助力母子冰释前嫌
文章字数:1,558
  □本报记者 张天一
  “妈妈……”近日,在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彭州法院)丽春人民法庭温馨感恩室,17岁的小宋局促地摩擦着手掌,轻轻地喊出这个他在梦里喊了无数遍的称呼,一旁的祝增巧法官感动地看着这对时隔十余年才修复感情的母子紧紧相拥啜泣,思绪回到几天前……
  “祝妈妈,我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打开信封,一行稚嫩的笔迹引起了祝法官的注意。这封信来自法院在当地中小学校设立的倾听广大青少年心声的“祝妈妈阳光信箱”。
  祝法官立即联系学校,了解到小宋父母早年便分开了,其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好。趁着学校周末放假小宋回家的时间,祝法官来到其家中。
  原来懂事的小宋为帮父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利用寒假时间在一家火锅店打工补贴家用。“那天我正在上菜的时候,偶然遇到了难得见上一面的妈妈,我很开心地给她打招呼。”小宋难掩沮丧,说话间头越来越低:“但妈妈见到我似乎并不开心,她看起来很慌张,把我喊到角落去,让我听话,别当众叫她,等会儿她空了再聊聊天”。于是,小宋便听话地答应了,继续去忙碌,然而一转头却见妈妈和朋友们一起有说有笑地离开了。
  母亲离去的背影让小宋倍感心寒,又听父亲说起这十多年来母亲从未管过自己,连和父亲约定的每月给付小宋400元抚养费的承诺也从未履行。经过一番心理挣扎,小宋遂想要母亲支付这十年间的抚养费,但因不懂怎么起诉,故写信向法官求助。
  “作出裁判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修复母子感情,让这个独自坚强了十多年的孩子重返妈妈的怀抱,补上这空缺了多年的母爱。”经过与小宋的深入交流,祝法官明白小宋和其母亲之间隔阂很深,但她没有退缩,而是根据多年的调解经验对二人开展“背对背调解”工作。一方面上门为小宋便捷立案,另一方面联络小宋的母亲了解情况。
  “这些年孩子没有你的照顾,吃了不少苦,母子连心,我知道你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在祝法官春风化雨般的劝说下,一直沉默的小宋母亲终于绷不住了向祝法官倾诉了自己的不易。原来,小宋母亲与父亲当年生下小宋时社会阅历尚浅,不久后两人就因琐事分手,并未步入婚姻殿堂。虽约定了每月给付小宋400元生活费,一方面她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小宋的父亲也从未找她要过,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给过抚养费,只是一年见一两面左右。“是我不对,是我对不起孩子。”小宋母亲双手捂着早已泪流满面的脸颊,讲述也因哭泣而断断续续,“在火锅店的时候,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我突然看到娃娃,心里也很慌张,第一个念头就是怕朋友知道后会看不起我,却没考虑到娃娃的想法,没想到给他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法官再次上门找到小宋:“妈妈当初生你的时候尚懵懂,她不知道如何面对子女,所以只想逃避。但现在妈妈非常后悔,想和你修复母子感情,你可愿意?”小宋连忙表示起诉只是一时气愤,也理解母亲的困境,更渴望得到母亲关爱。就这样,在祝法官的调解下,母子二人终于冰释前嫌,相拥在一起。
  法官对小宋的母亲张某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事无巨细地叮嘱她“抚养孩子是父母应尽的义务,除了给孩子提供物质需要还应给予孩子爱和温暖。”
  通过法官情、理、法多层次的沟通与劝导,小宋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自愿放弃主张母亲支付十年抚养费的诉求,张某也主动接小宋到自己家中居住,并承担起小宋今后上大学期间的部分生活费和教育费。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只要我们在调解案件时多一分耐心和理解、多一分倾听和沟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推心置腹地讲述道理,以‘如我在诉’意识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就能找准突破当事人对抗情绪的切入点、平衡点,从而办好每一个案件,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殷切期盼。”祝增巧法官如是说道。
  一直以来,彭州法院审理涉未案件致力于“案心双解”,聚焦庭前、诉中、判后三个关键环节,围绕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构建融保护、感化、教育的“三段式”审判模式,让未成年人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发布日期: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