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从一棵苗到一条链
文章字数:1,895

□杨国华 邓薇 本报记者 吕婕 魏彪 文/图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画卷中,全产业链发展正成为一抹亮丽的色彩。从科学种植的技术推广,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全面升级,再到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各地正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粮药套种”促增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但是对行比、间距、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都有要求。”近日,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擂鼓镇楠竹村示范地里,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一边讲解,一边指导大家动手播种。
通过科学的行距和株距设置,使得每一棵玉米都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和通风,增强了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农民们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玉米产量,还能额外收获一季大豆,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
示范田的另一边,一片片重楼、黄连等中药材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近年来,北川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然而,如何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同时,不影响粮食作物的生产,一直是困扰当地药农的一大难题。在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支持下,当地推出“粮药套种”新模式,在中药材行间,依据季节种植大豆、玉米、土豆等作物,既充分利用了中药材种植空间,又保障了粮食作物生产。
“从土壤、种苗的挑选技巧,到田间管理的科学规范和农机机械的正确使用,再到采收加工,今天活动干货满满。”全程认真学习的永安镇大安村村民刘志严说。
种植方法学到了,如何把中药材销出去?活动中,擂鼓当地企业四川康养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现场与先行区乡镇白芨种植大户签订了中药材回收协议,并向群众发放了黄连种子、白芨种苗以及有机化肥等农资产品。拿着刚领到的种子,刘志严信心十足地表示,“熟练掌握这些种植技术后,相信我们来年的收成肯定会翻上几番。”
与此同时,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七个乡镇在公路沿线开展种花植绿活动,种植多彩格桑花、红色万寿菊、红花荞麦、高秧粉果等210余亩。活动不仅美化了道路,更提升了乡镇人居环境。
近年来,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按照乡镇定位、产业特色、人文底蕴,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发展路径,坚持“一区、两带、两单元”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主导产业以点串线,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和美乡村建设规划。
据介绍,本次活动以“科学农耕公开课”为纽带,通过实践体验与交流互动鼓励先行区乡镇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引导更多农户参与科学种植,推动形成“种、产、销、游”全链条发展的模式,让老百姓真正地感受到实惠,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图景。
绿色套作 解码生态共富方程式
春意正浓,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龙山镇南阳村油橄榄种苗繁育基地,一棵棵绿油油的油橄榄树已经进入生长期,工人们正在忙着种植、管护,为今年的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是我们村第一次种植油橄榄,这种树苗挂果快,结出来的果实也硬,出油率高,油质很好,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我们村民增收致富。”村民百珠云介绍。
龙山镇南阳村油橄榄苗木繁育基地位于南阳村二组,以邓家磅为中心,立足南阳苗木产业优势,该基地大力推广苗木套作粮油、药材立体种植模式,主要种植豆果、奇迹、阿尔波萨纳等油橄榄品种。
据了解,该基地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调整产业结构,建成基地120亩,总投资300万元,该基地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0万元,撬动民间资本280万元,有效发挥了财政衔接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
“投产后预计年收入120万元,丰产期预计年收入500万元,能吸纳30名本村群众常年在基地内务工,带动周边村组发展特色产业360余亩。”南阳村党支部书记、基地负责人邓国超介绍。
南阳村油橄榄苗木繁育基地采取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销售渠道,大力推行“苗木+粮油+药材”套作的绿色种植模式,通过建立完善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苗木经纪人与村集体和农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油橄榄产业是龙山镇农业特色品牌之一,要抢抓机遇,用好南阳村种苗繁育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育苗+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同时,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方式,帮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真正让油橄榄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树’。”龙山镇党委书记杨光磊强调。
作为县域西南部中心镇,下一步,龙山镇党委、政府将把油橄榄产业发展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抓手,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发展信心,夯实发展基础,持续加大对油橄榄产业的支持力度,力争将南阳村打造建设成带动群众致富的油橄榄基地,推动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真正让油橄榄产业在龙山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布日期: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