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上新”
文章字数:1,451
□本报记者 胡斌
工业经济回升向好
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3%,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
有效内需持续扩大
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1.6%、15.6%
城乡经济融合推动有力
2024 年重庆、四川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上年增长5.6%
3月24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7193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3%,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统计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提质、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共唱“双城记”5年来,川渝两地的产业合作越来越频繁,产业协同发展正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亮点。全球三分之二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出自川渝;全国每7台汽车中有1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如今,两省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超4100家,企业间协同作战,推动整个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2024年,“川渝造”氢能重卡昂首迈入商用阶段,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跃上新台阶。特别是,随着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市双核联动联建持续深入,300个川渝共建项目年度投资超过5000亿元,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12%的汽车、21%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两省市还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加强协作,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2024年12月,重庆梁平至四川达州、绵阳北川的川渝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以及“重庆至广安”红色旅游低空线路开通。
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金凤实验室加快建设,双城经济圈成为全国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累计实施川渝科技攻关合作项目257项,整合共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联动汇聚高新技术企业超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家。
工业经济回升向好。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3%,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此外,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8%、9.8%。
有效内需持续扩大。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1.6%、15.6%。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等川渝大通道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加速落地……随着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市双核联动联建持续深入,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建设等领域投资建设明显提速,项目进度不断加快。2024年,成渝共建重点项目300个,比上年增加52个;完成投资5200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22%。
此外,川渝197个联动改革事项实施见效,出台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协同立法;推出四批次355项“川渝通办”事项、日均办理和查询量达2万件次;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55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过3.6万列。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其中,网上零售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竞相发展,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8%。
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优,共建“无废城市细胞”近5000个;超230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互认,共建10个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联合举办“景区惠民游”“百万职工游巴蜀”等文旅活动,大力推进“渝进蓉出”“蓉进渝出”。
城乡经济融合推动有力。2024年重庆、四川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713元、34325元,均比上年增长5.6%;城乡相对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重庆、四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2.24、2.22,均比上年下降0.04。
工业经济回升向好
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3%,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
有效内需持续扩大
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1.6%、15.6%
城乡经济融合推动有力
2024 年重庆、四川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上年增长5.6%
3月24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7193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西部地区的比重为30.3%,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统计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提质、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共唱“双城记”5年来,川渝两地的产业合作越来越频繁,产业协同发展正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亮点。全球三分之二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出自川渝;全国每7台汽车中有1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如今,两省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超4100家,企业间协同作战,推动整个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2024年,“川渝造”氢能重卡昂首迈入商用阶段,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跃上新台阶。特别是,随着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市双核联动联建持续深入,300个川渝共建项目年度投资超过5000亿元,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12%的汽车、21%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两省市还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加强协作,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2024年12月,重庆梁平至四川达州、绵阳北川的川渝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以及“重庆至广安”红色旅游低空线路开通。
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金凤实验室加快建设,双城经济圈成为全国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累计实施川渝科技攻关合作项目257项,整合共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联动汇聚高新技术企业超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家。
工业经济回升向好。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3%,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此外,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8%、9.8%。
有效内需持续扩大。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1.6%、15.6%。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等川渝大通道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加速落地……随着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市双核联动联建持续深入,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建设等领域投资建设明显提速,项目进度不断加快。2024年,成渝共建重点项目300个,比上年增加52个;完成投资5200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22%。
此外,川渝197个联动改革事项实施见效,出台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协同立法;推出四批次355项“川渝通办”事项、日均办理和查询量达2万件次;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55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过3.6万列。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其中,网上零售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竞相发展,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8%。
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优,共建“无废城市细胞”近5000个;超230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互认,共建10个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联合举办“景区惠民游”“百万职工游巴蜀”等文旅活动,大力推进“渝进蓉出”“蓉进渝出”。
城乡经济融合推动有力。2024年重庆、四川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713元、34325元,均比上年增长5.6%;城乡相对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重庆、四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2.24、2.22,均比上年下降0.04。
发布日期: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