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强联结 补链条 共绘县域发展新蓝图
文章字数:1,993


近年来,绵阳市盐亭县供销社围绕“纵向合股”“横向合作”“多元联合”推进县域流通服务体系建设。2022年,党建引领供销社三化建设项目入选绵阳县级改革十大典型案例;2023年,供销惠民食堂、供销社超市被多家省级媒体宣传报道,引发良好社会反响,得到了各级领导高度肯定和干部群众高度好评;2024年,助力全县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纵向合股” 打造供销流通服务阵地
加强“阵地建设”,实现县镇村服务网点全覆盖。按照“7+4+16+N”服务网点布局思路,建设控股社有企业7家,农产品配送中心3个,冷链物流仓储中心1个,基层供销社16个,基层社示范社11个,村级供销社分社网点224个,自营供销连锁超市5家,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0个,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71家,推动实现供销网点县域全覆盖。
队伍建设,实现流通服务能力提升。在各级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荐管辖范围内讲政治、懂经济、善管理的优秀村“两委”负责人加入到供销队伍中,探索实行绩效奖励报酬,充分发挥“能人”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与省市农业科学院、美丰公司等合作建立农业人才培养基地,组建供销服务队,为建设新型基层供销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截至目前,吸纳村干部128名,供销服务队人数达139人,每年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种养大户、村“两委”干部近5000人。
利益联结,实现流通服务网络高效运转。通过供销年度考核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在全县16个基层供销社建立由乡镇党委牵头抓总,在乡镇人民政府下挂牌基层供销社,由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指定分管领导和供销专员,牵头整合区域资源,采取“收集统计、汇总上报、集中采购”的方式,开展农资集中采售、“帮办”助农贷款等业务,形成了市牵头、县监管、镇领导、村参与的明确各级职责的工作机制。
“横向合作” 培育供销流通服务新业态
强化“集采集配”,实现农资“下行”高效。坚持“占有而不占领”的农资市场工作总思路,紧盯农时,做好农资淡储旺供,全力保障农资市场稳定有序,营造供销农资集采集配助力村集体经济“消薄壮大”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共开展农资集采集配7轮,累计采购化肥5713.1吨,种子1.2吨,助力村集体实现销售收入1842万元,村集体利润361.62万元,让利农户39.8万元,基层供销社实现纯利润52万元。
强化“超市建设”,实现供销“1小时”服务圈。围绕创新构建供销全县商超一体化经营新模式,以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契机,以现代化企业管理运行模式为抓手,聚焦助力文旅发展、社区便民服务等,采取与村级集体经济、平台公司、个体工商户等业态的多元合作模式,成立供销商贸公司1家,供销连锁超市5家。2025年拟再建供销超市4家,开展供销连锁超市统一形象、统一供货、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的“四统一”服务,上架商品超千种,将实现县域供销超市面积超1500平方米,年收益26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预计分红48万元。
强化“农产品流通”,实现农特产品“上行”。打通城乡消费端,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市场,链接“绵州珍宝”等网络销售线上平台,对接中环超市等大型商超、老手艺电子商务等辖区内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基层供销社、农资农家店等基层网点,上线农特产品104种;参加各类展销会,建立供销农特产品展销中心,通过信息共享、产品直达的方式,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2024年农产品销售额达240余万元,销量同比上涨29%。
“多元联合” 创新供销流通网络助力乡村振兴
强化“政务+供销”,让供销为民服务“强起来”。2023年盐亭县供销社与县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局创新试点省级“政务+供销”试点项目,建立了合作机制,全面梳理涉民高频事项,首批将“困难救助、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便民服务、为农服务、政策咨询”等48项入驻乡镇便民服务大厅和基层供销网点,开展帮办代办服务,实现群众“就近办、马上办”,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综合服务能力。同时建立供销农特产品商贸公司,指导便民服务中心农村信用社服务终端上架盐亭农特产品。截至目前,在富驿镇供销惠民食堂、西陵镇供销超市、高渠镇便民服务中心、黄甸镇便民服务中心等4个点位实现事项双进驻,“政务事项”服务群众157人次。
强化“助农惠农”,让供销农机服务“动起来”。指导黄甸镇供销社,按照“带机入社”原则,整合区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18台农机具等资源,组建4个机械作业小分队,统筹开展作业,2024年开展代耕、代种、机耕、机播、机收、机防等社会化服务2.2万亩。
强化“食堂建设”,实现供销服务民生“暖起来”。通过以供销社标识、品牌入股(占股20%),引进社会资本16万元(占股80%),盘活企业闲置资产600余平方米,创新举措在富驿镇建设供销惠民大食堂,为老人提供送餐服务,以及定期开展免费的测血压、测心率、全科检查等健康体检服务,让老有所养落到实处。2023年11月开业以来,日均客流量100余人,销售累计17.8万元,服务群众268人次。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尚梅柱 王金虎综合
发布日期: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