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重庆农产品出口实现“开门红”
文章字数:1,273
  □本报记者 胡斌
  近日,记者从重庆海关了解到,去年,重庆农产品出口16.3亿元,同比增长39.8%,位居全国前列。今年以来,重庆农产品出口继续呈现向好态势,既有新产品的出口突破,也有畅销产品拿到大订单,实现“开门红”。
  1月24日,重庆农产品出口“双喜临门”:价值近73万元的石柱莼菜即食产品正式发往日本,成为去年12月该产品签订1亿美元外贸合同后出口的首批货物,也是重庆即食莼菜产品首次自营出口;由瑞桑农业公司生产的18万枚开州鲜鸡蛋发往香港市场,实现开州鲜鸡蛋首次出口。
  一开年重庆就有新的农产品接连实现出口突破,并非偶然,而是久久为功。
  近年来,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全域开放是必然趋势。但很多区县缺乏适合出口的工业品,农产品则是这些区县推动外贸发展最好的选择。所以,从2021年起,重庆海关、市商务委(市中新局)、各区县政府以及相关企业携手,开始谋划农产品的出口“三年计划”。
  农产品出口多有“阶段性”,第一年是“门槛期”,让产品顺利进入国外市场;第二年是“考验期”,国外客户会视市场反馈增加一部分订单,再观望市场效果;第三年进入“稳定发展期”,产品没有问题出现,对方才会大量下单,出口才算真正步入正轨。
  按照计划,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区县政府选择最合适的农产品,并培育相关企业;重庆海关和所属海关负责企业的资质认定、检测等;市商务委(市中新局)利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搭建平台并打通国外销售渠道。
  在“三年计划”的加持下,重庆农产品出口种类越来越多:2021年时,重庆农产品出口种类仅有4—5种;到2024年时,已有20多种。今年初又有两种新的农产品在出口上实现突破,进一步佐证了重庆推动农产品出口模式是可复制推广的。
  农产品出口作为重庆外贸的新动力,不仅要做到“开门红”,还应做到持续攀升。其中,塑造重庆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尤为重要。
  重庆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柑橘为例,为了解决重庆柑橘品牌多而不强、有而不大、力量分散等问题,重庆市打造了“三峡柑橘”这一公用品牌,并重点打造脐橙、杂柑、血橙、柠檬4个重点产业链。
  简单而言,巫山恋橙、忠县忠橙、奉节脐橙、云阳红橙等各区县的品牌,都将统一冠上“三峡柑橘”品牌,以强化重庆柑橘的地域标识。
  提升附加值也是重庆后续在农产品出口上要做的重要工作。比如,石柱莼菜此前就有出口,但大多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甚至有些是直接卖给了其他城市,贴上别人的品牌后再转手卖到国外,这也导致石柱莼菜产业收益有限。
  如今,石柱通过加工,将莼菜做成了“果冻”样的即食产品,直接提升了其附加值,这也才能拿下出口到日本的1亿美元订单。
  为此,重庆海关明确表示,将支持打造农食产品出口产业集群,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集中资源打造柑橘、榨菜等出口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引导企业开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重庆市商务委外贸促进处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水果出口登记基地超过30家,重庆正在引导这些企业聚焦精深加工,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让这些农产品外向型企业通过现代化生产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带动农产品出口贸易、物流等上中下游产业加速构建。
发布日期: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