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令人扼腕长叹的人生百态图
—— 《今夕何年》唤醒的时代记忆
文章字数:1,658

  冯俊龙
  在四川东北部出生的70后作家李传君写了一部作品,引起与他同时代出生的读者的巨大共鸣。而且,年龄比李传君大或者比他小的读者,在阅读过2024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今夕何年》,一样会通过他描述的普通人的生活,为他通过文字绘就的人生百态图扼腕长叹。悲欣交集、无限感慨之后,读者们的时代记忆被唤醒,对生活充满信心——无论生活多么残酷,不管人生再多艰苦,只要努力、坚持、奋斗,总会迎来一片艳阳天。
  年少结下的纯真友谊足可让人一生回味
  《今夕何年》用婉转的笔调,描绘出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不同的人生。崇岭县七星镇七个村的七个初中生,同学一班,身体与知识一起生长,时光加速人生运转。
  大师兄赵振国、二师兄王家伟、三师兄肖荣、四师弟孙力发、五师妹李冬梅、六师弟周浩、七师妹吴月娥组成的“七人团”,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就被老师勒令解散,但彼此之间结下的纯真友谊,把他们一生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
  贯穿《今夕何年》的主线之一,就是“劳务纠纷”。赵振国挖煤遭遇事故,截掉双腿;王家伟、孙力发和周浩,都和工地建筑联系在一起。进入部队当兵、后来通过自学成为法律专业人士的肖荣,为这些曾经的同班同学、“七人团”成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劳神费力讨要工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最后结果,却都饱含相同的同学情。
  肖荣作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代表,殚精竭虑的背后,是伸张法律正义,也是年少结下的纯洁友谊生发出的无上勇气。他与五师妹李冬梅,无论是对家乡外出务工人员的关心,还是珍视当年同学结下的真挚友谊,都在传达积极向上、不断向善的人间温暖。
  相同的文化地域,滋养出不同的优秀人才。人性中的忠诚、血性、善良,却大致类同。《今夕何年》通过叙述肖荣面对不同人物的较量交涉、不同劳资纠葛的谈判场景,极力渲染出来的家乡情、同学爱,让读者感受到彼此信任、无私奉献,往小处说是年少友谊的大力支撑,往大则可以说是公平正义的极力弘扬。
   心怀故乡逐梦前行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今夕何年》蕴藏的乡村振兴,打破常规说教,用可行的现实,剖解这个话题,并给出了现实的解决方案,对农村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发展的思路。
  从“村主任”到“村支书”,坐在轮椅上的赵振国没有把自己当作“官”,而是以农民儿子的身份去延续农民的生活,从现实中寻觅集体化道路。
  赵振国这样的“轮椅书记”,他们重实际、有信心,还拥有适合农村发展的智慧。后来七师妹吴月娥在大师兄赵振国的指导下,在同学赵家国的支持下,栽桑养蚕,办起“股份制合作社”,让村民富裕起来,就是“拼命干”加“巧干”的结果。
   九曲回环的叙事技巧只为唤醒时代记忆
  作家写出卓越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描绘出深刻的人性。李传君的《今夕何年》,围绕主人公肖荣这个中心点,串联起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唤醒了无数人的时代记忆,拼凑起了一幅感人肺腑又令人叹息不已的人生百态图。
  这是一代人的悲喜剧,这是一代人的奋斗史,这是一代人的深沉记忆。回过头去,那个时代出生的人,都会从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都会对其中的某个故事感动得涕泪横流。
  不得不说,这部虚构的文学作品,实实在在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李传君具有熟稔的文字驾驭能力,整部作品一气呵成,叙述却不紧不慢,恍如一位功力非凡的老僧,闭目解读熟透于心的经书。另外,近年以来,四川作家频繁使用的方言,不但让全国读者都能明了其中的意思,还使作品增色不少。比如“恨人”是用眼睛表达不满,“截胡”是忽然抢走好处,“一趟子”是突然加快速度,“放敞马”是不管束,“短到起”是拦住,如此等等。
  看过《今夕何年》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像李传君这样的四川作家,会不断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为巴蜀大地增添更多自豪和骄傲。
  
  作者简介:
  冯俊龙,笔名范一尘、大眼看世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文艺报》《四川日报》等报刊,以及中国作家网、人民网、中国军网、新华网等发表作品数十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文摘报》《作家文摘》《读者文摘》等转载。
发布日期: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