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心灵的力度与深邃的见识
—— 读周依春散文集《一江春水》
文章字数:1,752

  让让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散文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一封书信可以是散文,一个通知可以是散文,在微信朋友圈发表的感想也可以是散文。但另一方面,真正能将散文写好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放眼整个近现代文学史,散文的天地也显得寂静得多。这说明,在不借助想象的翅膀、紧贴地面行走时,文字要摆脱庸常的难度是巨大的。
  在散文方面,周依春的创作已成熟,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复杂题材,并形成自身的语言特色和叙事风格,这在其新作《一江春水》中得到很好的彰显。
  2021年春,周依春从开江县调至我如今所在的城市遂宁工作。因为我们都爱好文学,且我从事着与文学相关的工作,交流较多,便日渐熟识。2022年冬季,周依春又调至乐山工作,他离开遂宁时,我因染病未能相送,至今仍觉遗憾。周依春在遂宁工作不到两年,但《一江春水》中的文章都是他在此期间写就的,其旺盛的创造力,让人惊叹。
  《一江春水》由4个部分组成,所涉题材广泛,表现方式多样。“饮水思源”写故乡、亲人和儿时的记忆,“润泽一方”记录日常生活,“心静如水”抒发见闻之所感,“跋山涉水”是游历的真实写照。
  在《一江春水》中,作者的成长经历、生存状态、所思所想,乃至于时代变革,都被诉诸其中。无论是对故人、故物的回忆,还是关于人类复杂情感的论述,抑或是感动瞬间的记录,无不说明作者是一位擅长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和表现生活的人。
  周依春是一位智者,总是着眼于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停地思考和思索。如《人生需答“三类题”》《同样是一记耳光》《闲话“挣表现”》等文章,这类主题的书写稍有不慎便会流于空泛,或隔靴止痒,或陷入晦涩的哲学语境中。作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往往举重若轻,以入木三分的小故事佐证,读来令人轻松惬意。同时,旁征博引,文字富于生活情趣,又不失洞察力。
  读周依春的散文也可以感觉到,写作是他触摸时代的重要方式。反映当下生活,是他作品的重要特色,如《幸福海龙村》等篇什。
  当下,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文学作品就容易脱离现实生活。必须要紧跟时代,否则,即便是作家也会落伍。
  在我看来,《一江春水》充满智性的同时,也充满人文关怀,呈现出阳光的正大气象。如《追梦的外卖小哥》《2021,我一直在追梦路上》等文章,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直面生活的勇气。
  就语言特色而言,周依春的散文平白如话,处处流露出真性情,其美在自然、淡雅和素朴,在语言效果上体现出直接、干脆和凝练的特质,往往能直达事物的核心。
  周依春从事文学创作近30年,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他的文笔干练、文采飞扬、行文老道、思考深入。在《涪江春色》《我爱春天的阳光》等文章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生动而富有诗意,生命体验和语言之美相得益彰,意识深度、独特经历及复杂感情依托于语言之美,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一江春水》在遂宁写成,自然少不了遂宁元素。其中,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忆缅怀,风景名胜的所感所想,产业发展的深度剖析,还有对历史事件的精彩再现……在面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对象时,作者的处理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在《川中十里白芷香》《探访灵泉寺》《拜谒陈子昂读书台》等作品中,遂宁深厚的人文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被展露无遗。
  在遂宁期间,作者循着前人的足迹,在他们曾经停留过的地方,重新打量这个世界,并与自然、山水和历史对话。他仿佛有一把密钥,打开了时空的锁链,由此得以在历史和现实之间随心所欲地漫游。
  周依春善于将沉潜在民间的独特段落和精神碎片打捞出来,那些沉睡于时空深处的事物经他之手,会重新蠕动起来,让读者仍可感受和触摸到那尚存的余温。
  今人自然有关照历史的必要,但最终仍要立足当下,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采集和体悟,方能历久弥新。一个人物也好,一个历史事件也好,乃至一个城市的风物人情要梳理起来或都有迹可循,但不少作家在面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宏大主题时往往很难把握核心。在这方面,周依春以所见所闻为切入点,着眼于生活中最为细微之物、常被忽略之物,以小见大,所及问题无不典型,无不新颖深刻。
  《一江春水》是一本有故事、有温度、有趣味的散文集,浩瀚而细微、热烈而冷峻、华丽而朴实,处处可见作者心灵的力度和深邃的见识。
  
  作者简介:
  让让,本名王锡刚,生于1993年1月,四川达州人,现供职于遂宁传媒集团。作品见于《华语诗刊》《诗选刊》《延河》《四川文学》《星星》等。
发布日期: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