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镜片中的会晤
文章字数:1,909
  张翼(四川)
  心心念念的拉萨,虽然只有匆匆一宿,但我真的就这么来了!
  当飞机冲破拉萨贡嘎机场上空的最后一片浮云,稳稳地落在跑道上,午后高原上干干净净的阳光正斜斜地眷顾着空旷的原野。飞机缓缓地滑行,透过机窗,远远望去,一排乌青的山脉靠在机场右边,砂砾和石块,还有牧放的羊群自然地镶嵌在山坡上,像一幅粗颗粒的长卷油画,从眼前轻轻地飘过。
  汽车离开机场几百米,向右拐上了一座长长的桥。说是桥,其实更像一座堤坝,因为桥下只有星星点点的水洼。我向驾驶室的方向望去,青青的水草一簇簇站在高高低低的砂砾堆上,或独立成岛,或连成一片,浸漫在清澈见底的水洼中央,一望无际地绵延到远处的山脚下,像极了缩小版的千岛湖。
  那种景致,美得简单,美得自然,美得新颖,但又美得有些让人捉摸不透,我甚至怀疑到了江南水乡。我一时无法定义这是什么景象,脑海中一下涌现出南方的水草、北方的沙漠,还有东北的大草原、西北的戈壁滩……都有点神似,又都肯定不是,反正与脑海中预设的雪域高原诸多形象都毫不相关。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时不时就会把人生不断掘进的过程一帧帧地映射下来,只要把它粘贴在情感上,合适的时候就会自动播放,勾画出生命中的那些深刻。我是个天生的马大哈,在长达几十年的过往中,很少有那种刻骨铭心的烙印,唯独对向往已久的雪域高原,早已在情感上刻下了一尘不染的神秘,但今天映入眼帘的景象确实与我最原始的情感产生了极大的反差。
  雪域高原现在就这样偎依在我的瞳孔里。
  在我心目中,高原上的山,自山腰而上都应该覆盖着洁白的雪,或者是裸露的石;高原上的江,也应该是在悬崖间热辣翻滚,或者是在浪花中嬉笑打闹。而现在,眼前分明布满了砂砾和水草,那应该是水乡江畔常见的平静和闲适。
  新奇的感受,让我一下子对高原的神秘多了一份亲近。
  我望着车窗外,良久的不语,任凭高原的风和跳动的情绪一排排地倒向车后。我在想,我心中的雅鲁藏布江是一条汹涌澎湃、激情奔放的大江,是什么把它驯服得如此慵懒而安静呢?
  这种错位的神秘感,让我对脚下的高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我盘点了一下,拉萨只留给了我一夜的时间,明天一早还得飞向1000多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我扭头告诉来接机的朋友:不知道晚上有没有时间去领略一下布达拉宫的神秘风采。
  我固执地认为,要是不去看一看布达拉宫,就好像白跑了一趟拉萨。那种隐隐作怪的好奇心,把心中的想法直截了当,而且有点不合时宜地摊在了朋友面前。
  站在广场上,对面就是雄伟的布达拉宫,虽然我对建筑艺术一窍不通,但心中顿时感到亲近。透过星星点点的街灯和逐渐罩下来的夜色看对面的布达拉宫,装扮在屋顶、檐下、墙角、岩壁、阶梯、护栏和围墙上的灯光,已经覆盖了整座宫殿。灯光在落日的余晖里卖力地彰显自己的魅力,红山,还有围在红山两旁的高楼轮廓依稀可辨,宫殿上方的天际线在黑幕里留着一条缝,像个想要睡觉的孩子半闭着眼睛。天地之间透过薄薄的夜色,与布达拉宫浑然一体,与广场上的熙熙攘攘和车水马龙构成动静相宜的朦胧美,这些景象特别适合我们腾出时间,停顿下来,在心中漫步。
  高原上早晚温差很大,我分明感受到寒意随着夜色幕天席地而来,这些寒意严严实实地把我笼罩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我把双手捂在裤兜里,漫步在观光的游人中,在朋友的介绍下慢慢了解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主体建筑主要分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生动阐述着超凡的智慧和厚重的历史,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
  “哇,太漂亮了!”突然,旁边一对正在拍照的小情侣发出低声惊叹,把我同朋友的热聊中扯了回来。我循着声音的方向,抬头望向布达拉宫,突然眼前一亮。
  夜和光是一对相互成就的矛盾体,夜色愈浓,灯光愈亮!
  刚才还在徐徐夜幕下渲染布达拉宫的灯光,此时分外明亮起来,红宫和白宫错落有致地在红山上层层叠叠,雄壮、大气、精致、震撼!而布达拉宫的上方就是深邃的夜色。
  抬头望天,一片漆黑,连星星都不知道躲到哪儿去了,唯有天空中的弯月正在高高地昭示着夜的话语权。
  夜空之下,就只剩下轮廓分明、线条分明的布达拉宫在灯光里沉静。此时的布达拉宫已经褪去了白天的喧嚣,也挣脱了突袭而来的暮色,像一幅巨大的油画鲜艳地挂在广场的正前方。
  拉萨市的建设者们也特别有审美视角,为了配合游客留下光影中的布达拉宫,特地在广场的地面上铺设了一些镜面,俯下身子,把手机垂直架在镜片上,咔嚓一声,布达拉宫1300多年来的记忆就倒映在镜片里。
  我多次与拉萨擦肩而过,那些高山、白雪和蓝蓝的天穹一直是我心中遥遥无期的等待。这次匆匆一面的雪域高原,匆匆一面的布达拉宫,就像镜中花,水中月,带着不可捉摸的光和影,征服着信念执着的游客。那就期待再会吧,那肯定不会再是一次镜片中的会晤!
发布日期: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