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醉在子昂故里
文章字数:1,495
  何一东(四川)
  一首《登幽州台歌》仅仅22字,却流传千古,字字铿锵,力透纸背。当我来到金华山拾级而上,仰头望见“古读书台”几个大字,看见“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的古读书台台联时,仿佛看见年轻的陈子昂正意气风发捧读书卷,朗诵经史百家著作。他睿智的眼光放眼辽阔的天空,胸中酝酿着报国、治国方略……
  在读书台徜徉,古柏苍松掩映,绿意盎然、分外安静。整个建筑由前中后三院组成,有江南庭院之韵。前院是感遇厅,中间是拾遗亭,后院有精舍馆、留云仙馆、问涪轩。陈子昂一生共创作了128首诗,但我觉得最喜欢的除了《登幽州台歌》,便是《感遇诗》38首,如“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伫立在读书台问涪轩,远眺千里涪江和江中小岛民居,还有更远处的田畴阡陌及绵遂高速公路,江风吹拂,令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血气方刚的陈子昂站在这里,恐怕也是望着远方,雄姿英发,心怀天下吧!
  但诗人的满腔热血在今后的仕途却未能如愿,站在幽州台上,陈子昂仰望天空,俯视大地,历史和现实在他眼前一幕幕闪过,报国无门,前途何在?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遂成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读书台不因一代文宗陈子昂的离世而黯然失色,反而更光芒四射。诗圣杜甫晚年居蜀时,曾前往金华山拜谒陈子昂读书台,这位和陈子昂一样怀才不遇的大诗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写下了《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和《陈拾遗故宅》两首诗。“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杜甫的伤感,只有隔空说给陈子昂听,才能引起共鸣!我仿佛听见杜甫在茅屋遭遇狂风暴雨的肆虐,悲愤交加,一挥而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仰天高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首诗不仅感叹自己的不幸,更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有安身之所、欢颜以对的理想。抒忧民之情,情绪激昂,令人动容,成为千古佳作!
  我欣喜地看到,在金华山,新增了一处景点——“陈子昂诗廉文化基地”,这也是“四川省廉政文化基地”。沿诗歌广场徐徐而行至读书台,经过风骨梯、思贤台、听廉亭、修竹诗林等景观,我凝神静气,仔细观看,充分领略到陈子昂的人生亮点和诗廉风骨精神。我以为,这是对陈子昂读书台新的“注释”,更能为人所知、激励人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我迈进涪江和梓江交汇处的双江村时,只觉得眼前一亮。整洁的小街,两旁花繁叶茂,风格迥异的商铺等令人眼花缭乱。街边,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在晒太阳闲聊,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含饴弄孙,有的在卖蔬菜水果。他们都很悠闲,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
  在一棵金光闪闪的银杏树下,是陈子昂的衣冠冢,绿植围绕,绿意葱茏,我默默伫立,从内心深处向这位初唐文学家、诗人深深地致敬!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陈子昂告别家乡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陈子昂用射洪佳酿宴请故老。席间,面对金樽美酒,陈子昂心潮澎湃,诗兴大发,乃作《春夜别友人二首》以抒发对友人的情谊。其一中的“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记录了当时众人欢聚饮酒的场面,至此,射洪春酒遂名入京华。而诗圣杜甫来射洪凭吊陈子昂,感同身受,悲从中来,挥毫写了几首诗,其中出自《野望》的“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再一次将射洪春酒的美名传播至今,可见“诗酒之乡”非浪得虚名!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来到涪江文化广场河畔散步,听着江水拍打着河岸的声音,看江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江对岸的“射洪八景”之首的镇江寺掩映在夜色中,真是万家灯火,人间温暖!
发布日期: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