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本版导读

绵阳市梓潼县:
倾力打造“两弹”科普红色文化名片
文章字数:1,469

  □本报记者 吕婕 文/图
  近日,记者从梓潼“两弹一星”国防科技科普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了解到,近段时间,梓潼县研学游呈井喷之势,该基地每天接待研学学生超千人。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守正创新,大胆探索科普新模式,全力打造“两弹”科普红色文化名片,今年已接待游客50余万人,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两弹城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修复旧址丰富展陈内容,深度挖掘两弹城文化故事。据了解,梓潼县按照“修旧如旧、原貌恢复,原状展陈、精神传承”的原则,投资近7亿元恢复邓稼先旧居、院部办公楼、情报中心等展陈馆,并对外开放。利用历史建筑空间,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和中国航天科技体验馆已开馆,新增展陈面积1.8万平方米,全面注入现代科技元素,成为两弹城科普基地的新窗口、科学普及新高地。此外,基地收集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基本信息和九院重要人员统计表,并采访了曾经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人物和亲历者和部分“核二代”,进行了实物整理。挖掘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科技攻关故事,分类整理并编辑了被采访人员的个人档案信息、视频、照片及采访资料,形成累计5万余字的个人口述史和长达数十个小时的采访视频,形象地展现了科学家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图片和资料为科普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增强了基地科普精神内核。
  大胆探索科普教育新模式,做实基地科普宣教质效。坚持科学普及模式创新,在做好传统科普基地讲解基础上,充分发挥“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科普工作室职能和优势,在各级科技部门指导下,编排完成《国魂》《英雄·丰碑》《一辈子》等十余部舞台剧作品,生动讲述“两弹功勋”们的奋斗故事,其中《国魂》进入中央党校演出,获得一致好评。以“两弹”研发为背景创作的情景宣讲剧《英雄·丰碑》走进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二十余所全国各类高校以及党政机关,总演出场次超过300场。通过党课教学汲取奋进力量,研学课程“中国正强少年当更强”等深受学员喜欢,两万余人受到教育熏陶。科普基地积极对接主流媒体,基地开展活动先后被国家级媒体报道20余次,配合各单位在两弹城拍摄了《为了新中国·邓稼先》《理想照耀中国》等多部纪录片和影视剧,深入挖掘两弹城文化故事,科普基地社会知名度得到显著提升。针对基地研学学生数量庞大的实际,创造性地在学生研学中推出“邓稼先的计算尺”“于敏的九次运算”“钱学森的纸飞机”“王淦昌的太阳光”以及防空洞内的“老三防、新三防”等科技研学活动,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和积极参与,今年到两弹城科普基地研学学生达30余万人。自主研发的“原子弹拆装”“氢弹拆装”“精英门建筑拆装”等科技文创产品已经达到上百种,备受游客的青睐。
  融入四川省科普整体布局,打造科普红色文化名片。参加全省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群众赠送价值近十万元的科技文创产品。在基地举办科技展览周活动,宣传国防科技知识。常态化深入学校、企业等举办“两弹一星精神”“科学技术发展展望”等讲座60余场,听众2万余人次。启动“‘两弹一星’红色经典剧目全国巡演”等特色科普文化活动,多途径、多载体开展“两弹一星”红色文化普及活动。加大科普人才队伍培养。制定《两弹城科普人才培养三年规划》,建立梯次人才结构,成立“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科普工作室,配备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70余名,每年对科普讲解员考核评分定级,培养一批优秀科普讲解员。定期邀请科普专家进行文化讲座,选派青年讲解员到省市参加专业培训,提升综合素养。“两弹一星”国防科技科普基地成为梓潼对外宣传的亮丽红色文化名片。
发布日期: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