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化“工”为“匠”铺就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宽跑道”
文章字数:1,385
□高明山 周韵蒋 丽萍 本报记者 李鹏飞
人才兴则产业兴,技能强则产业强。近年来,四川省绵竹市持续深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着力加强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职业发展铺就“宽跑道”,助力产业工人化“工”为“匠”,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赋能绵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 转化创新成果
白酒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绵竹市委、市政府结合白酒产业发展实际,专门出台了《绵竹市打造白酒产业人才聚集高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十条措施,真金白银支持酒企引进和培育一批白酒类专业技术、科研、经营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同时,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中国化工学会、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四川省酿酒研究所等5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以人才增量撬动产业增质。2023年,绵竹市新增国家级白酒评委10人,总人数达到25人;新增省级白酒评委30人,总人数达到79人。
绵竹市各大白酒企业围绕“人才兴企”,积极推动技能培训提质增效、技能竞赛提档升级,切实为行业领域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搭建创新平台 增强发展动能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好的环境。近年来,绵竹市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企业创新工作室创建、日常运行以及培训教育,着力打造和培养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让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创新的“大舞台”,汇聚起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近日,在龙蟒大地农业有限公司王青松创新工作室里,王青松与工作室成员围坐在一起,开展相关业务和理论知识学习。随后,他带领工作室成员深入企业复合肥生产车间,开展实践操作,进一步从生产流程上寻优化,从细微处找效益。
王青松作为一名90后,参加工作不到10年,通过工艺开发、技改等一线工作的磨练,已然成为公司青年工艺人才的典型代表。2023年,王青松创新工作室成立。在他的引领下,该工作室以“师带徒”的形式,搭建了一个培育后备人才、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专业平台,真正形成一人带动一群、一群带动一片的“头雁效应”。目前,王青松创新工作室已完成创新成果8项,成果转化4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专利和成果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效解决了磷酸盐、磷复肥、锂电材料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绵竹市建成省、市、县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18个,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获得各类科研成果60余项,专利4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过亿元。同时,积极培树先进典型,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13人荣获“德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评“四川工匠”,9人获评“德阳工匠”。
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业之本。近年来,绵竹市着眼产业发展,盯紧人才培育,采取“1+N”的培训形式,量身定制技能培训“菜单”,开办电工、机修钳工、机具修复工、安装施工等多种技能培训班,参训职工达7700余人次。
同时,聚焦食品、化工、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举办多届“绵竹工匠杯”等技能大赛。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每年举办劳动竞赛,参赛面达到90%以上,参赛职工达10万人次。打造绵竹职业中学酿酒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立数控车间、机械加工综合车间、焊工实训室等14个实训场地,开展德阳市首批“职普融通”试点,探索打通优质升学“双通道”,实现产、学、研完美融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才兴则产业兴,技能强则产业强。近年来,四川省绵竹市持续深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着力加强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职业发展铺就“宽跑道”,助力产业工人化“工”为“匠”,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赋能绵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 转化创新成果
白酒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绵竹市委、市政府结合白酒产业发展实际,专门出台了《绵竹市打造白酒产业人才聚集高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十条措施,真金白银支持酒企引进和培育一批白酒类专业技术、科研、经营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同时,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中国化工学会、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四川省酿酒研究所等5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以人才增量撬动产业增质。2023年,绵竹市新增国家级白酒评委10人,总人数达到25人;新增省级白酒评委30人,总人数达到79人。
绵竹市各大白酒企业围绕“人才兴企”,积极推动技能培训提质增效、技能竞赛提档升级,切实为行业领域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搭建创新平台 增强发展动能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好的环境。近年来,绵竹市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企业创新工作室创建、日常运行以及培训教育,着力打造和培养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让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创新的“大舞台”,汇聚起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近日,在龙蟒大地农业有限公司王青松创新工作室里,王青松与工作室成员围坐在一起,开展相关业务和理论知识学习。随后,他带领工作室成员深入企业复合肥生产车间,开展实践操作,进一步从生产流程上寻优化,从细微处找效益。
王青松作为一名90后,参加工作不到10年,通过工艺开发、技改等一线工作的磨练,已然成为公司青年工艺人才的典型代表。2023年,王青松创新工作室成立。在他的引领下,该工作室以“师带徒”的形式,搭建了一个培育后备人才、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专业平台,真正形成一人带动一群、一群带动一片的“头雁效应”。目前,王青松创新工作室已完成创新成果8项,成果转化4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专利和成果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效解决了磷酸盐、磷复肥、锂电材料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绵竹市建成省、市、县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18个,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获得各类科研成果60余项,专利4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过亿元。同时,积极培树先进典型,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13人荣获“德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评“四川工匠”,9人获评“德阳工匠”。
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业之本。近年来,绵竹市着眼产业发展,盯紧人才培育,采取“1+N”的培训形式,量身定制技能培训“菜单”,开办电工、机修钳工、机具修复工、安装施工等多种技能培训班,参训职工达7700余人次。
同时,聚焦食品、化工、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举办多届“绵竹工匠杯”等技能大赛。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每年举办劳动竞赛,参赛面达到90%以上,参赛职工达10万人次。打造绵竹职业中学酿酒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立数控车间、机械加工综合车间、焊工实训室等14个实训场地,开展德阳市首批“职普融通”试点,探索打通优质升学“双通道”,实现产、学、研完美融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发布日期: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