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川渝携手推进两地高新区、高校和企业跨区域合作
“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川渝专场举行
文章字数:1,984
  □本报记者 李祥
  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积极开展“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推动国家高新区、高校和企业建立精准对接渠道,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围绕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开展深度合作。
  近日,“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川渝专场在成都高新区举行。活动以“川渝共创·未来已来”为主题,旨在推进川渝两地高新区、高校和企业开展跨区域的深度合作,推动一批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施一批产学研协同技术攻关项目,引育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
  会议以“1个主会场+3个分会场+外场展览”多场景的形式,开展了政策举措推介、需求清单发布、合作协议签署以及项目路演等系列活动,吸引川渝两地44个国家级、省级高新区,24家国、省级大学科技园及所属高校,180家企业代表共300余人参会。
  瞄准需求 川渝携手打造“园校企”协同创新生态
  高效钙钛矿光伏材料与器件、含油固废处理成套技术及装备、高通用紧凑性类脑芯片……走进“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川渝专场”活动现场,抬头最先看见的是主会场入口两侧数字显示屏上列出的16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名称。
  低头再看,参会者人手一本59页厚的项目清单册,册子里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清单、产学研技术攻关需求清单、企业创新人才需求清单,被川渝两地高新区、高校和企业的项目名称、项目来源、应用领域、企业名称、岗位名称等信息填得满满当当。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和重庆市“园校企”创新合作行动需求清单中包含429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6项产学研技术攻关需求,324项企业创新人才需求。
  “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国家高新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生态。为此,本次活动分会场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产业,以交流、转化、合作为目的,开展项目、资金与产业链上下游对接。
  记者在活动的电子信息分会场里看到,高新区、高校和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纷纷亮出各自所需,期待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双向奔赴”。
  主会场现场,成都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等6家川渝高新区代表共同发布《川渝高新区协同联动创新发展倡议书》,将通过制定财政金融、产业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发展政策,建立协同联动创新机制,常态化开展协同联动创新活动等系列措施,全面加强川渝高新区协作对接,积极构建川渝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为进一步推动校地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企业与高校还在现场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如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与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关于DEL+AI赋能新药研发的校企合作协议,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卫讯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签订关于测试控制模块设计的产学研合作协议等,加快推进川渝两地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川渝产业创新发展良好生态。
  分会场则开设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产业专场活动,以交流、转化、合作为目的,开展项目、资金与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为川渝两地高新区、高校及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拓宽沟通渠道,进一步促进两地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作“搭台”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本次活动,线下的“搭台”促成现场签署18项合作协议。未来,川渝两地“园校企”协同创新又如何能将台子搭得更宽、更广?
  在电子信息领域,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横跨16个城市,该如何应对集群跨地域分布带来的高效协同难题?
  “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能够有效打破地域壁垒,为集群成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监事长王林介绍,例如,针对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平台目前已发布22项银行金融服务等内容,试运行期间,促成企业融资金额累计4.27亿元。
  放眼全局,为全面加强川渝高新区协同联动创新,积极构建川渝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本次活动中,川渝高新区代表们倡议,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提升产业链效益和竞争力。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高新区协同联动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四川与重庆自创区在创新改革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协同联动创新机制,常态化开展协同联动创新活动。
  “围绕办好‘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系列活动,我们将聚力实施成果转化对接行动,分领域、分地区、多主体组织30场专题对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发挥省级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先进制造子基金、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金融资源和政策支持,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到“货架”,努力在高新区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
发布日期: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