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激活“文化+”活力 赋能城市发展
文章字数:1,820

□曾妮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近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百强进位迎华诞深化改革再出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旌阳区近年来在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传播、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就。
加强保护传承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发布会上,旌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社科联主席蔡亮说,旌阳区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强化对文物的鲜活利用。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发展机制,完善非遗保护‘两库两目录’,积极开展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鼓励和支持非遗项目采取以训带传的方式开展各种传习活动,解决非遗传承‘人走艺失’的困境。”旌阳区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德亮说。
“我们通过挖掘‘涌泉跃鲤’‘安安送米’典故,研发孝之道、廉之韵及和之美系列文创产品,评选‘德孝典范’,提供‘安安研学’定制型深度研学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效果。”孝泉镇副镇长侯云峰表示,利用上九会、城隍出巡、舞龙狮等民俗文化巡游和传统节庆展演,弘扬传统文化,深挖文化内涵和文化故事,加大对文物的活化利用,做好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近年来,旌阳区新增德阳潮扇、染云山房、黄许鹿头皮蛋等7家非遗工坊,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进行“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跨界、跨域、跨行业探索,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优化文化服务 文化惠民“润心”育民
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为此,旌阳区以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以丰富文旅活动为支撑,以文化品牌创建为抓手,努力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旌阳区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精准化、均衡化,持续开展“炫动旌阳”“奋进新旌阳·文化惠民进万家”系列活动和“艺术旌阳”“蓝鲸音乐季”“阅享悦读”等特色品牌活动,年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讲座、培训、展览700余场次,惠及群众百余万人次。
当前,旌阳区在全市率先建成旌韵高槐店、旌秀桂花店等4个旌城上书房。“阅享悦读”系列活动被评为“四个一批”优秀品牌和2022年四川省全民阅读“三个一百”示范工程优秀案例;孝泉镇综合文化站入选省级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案例、被评为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优秀站点、入选文旅部文旅公共服务融合试点;孝感街道秦宓社区被评为“全国书香社区”。
丰富文化供给 “匠心”打造文化精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旌阳区文联常务副主席杨小慧说。
文艺精品创作离不开人才培育,近年来,旌阳区共扶持奖励各类文艺精品679件,奖励覆盖文艺人才536人次,持续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和文艺人才建设。摄影作品、原创歌曲、情景舞蹈、非遗舞蹈、歌曲MV、原创话剧、非遗短剧、编撰书籍等各类文艺精品迭出,大型原创话剧《大国重器·月上东山》成功在北京、成都、德阳等地巡演,组合唱《唱山》入围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群星奖比赛决赛,非遗短剧《薪火旌阳》上线央视短剧专栏并积极申报央视频“微短剧里看中国”专题……旌阳文艺事业呈现出文艺作品百花齐放、文艺人才百家争鸣的繁荣图景。
壮大文化产业 跨界探索文化赋能
“旌阳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持‘文化立区’以来,我们充分挖掘运用文化资源,坚持文化赋能、以文兴业,推动文化和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为旌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增添活力。”蔡亮表示。
近年来,旌阳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培育文旅新业态。依托东湖街道高槐村、孝感街道红伏村、双东镇金锣桥村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培育田园观光、野奢度假、果蔬采摘、研学教育、会议会展、徒步健身、星空露营等新兴业态,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满足群众特色化、多层次、分众化的旅游需求。
“在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在强化传播跨界赋能,重建产业生态圈,实现品牌价值叠加转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四川旌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平说。
据介绍,旌城文旅借助旌阳融媒品牌优势,先后打造运营了孝源里、旌秀桂花智慧农业创新中心、旌阳印象系列餐厅、黄河影院、孝泉影院、旌彩艺术培训学校、蓝鲸音乐节等多个重要文旅项目,构建起了宣传推广、影视制作、活动策划执行、文化创意、农文旅产业、城市会展运营、特色主题餐饮等12大产业矩阵,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发布日期: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