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乡愁如麻
文章字数:1,159
张新祯(河北)
回家的路很短,十分钟的车程;想家的路很长,用心走却要一辈子。
村东南的大洼地里有母亲的坟茔,从家到那里只有二三里,却遥远得没有尽头。那条泥土路尚未硬化,路边的杨树缺少了生机,鸟雀都飞到了不远处的树林里,躲着清闲,时而低鸣耳语几声。
路的尽头拐角处的低矮平房,没有了以前的模样,却有母亲的影子。小时候,母亲吃完饭后常常拿着针线笸箩,放上要做的针线活儿,坐在院边,边唠家常,边为她的三个孩子缝补衣衫。万秋奶奶、五子奶奶和邻居几个婶子大娘,围坐在一起,手里没有闲着的,都会低头做着针线活。万秋奶奶和几个年长的村妇,夏天里总是齐肩短发被发夹别在耳后,一低头一抬头,发丝在脖子后拥拥挤挤地时而成包时而又成瀑布。万秋奶奶的手是极麻利的,嘴巴也是利落得把一些段子说得很是有趣,不时会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喜欢蹲在这几个女人旁边,偶尔也会拿起针线,学着她们的样子在一块布上绣花,有模有样,总会有赞美声穿梭在她们的谈笑之间。我便会窃喜,更加学着她们的样子,把针尖伸进头发里,在头皮上噌几下,似乎那样缝衣针就要锋利些,学得不好的时候也会把头皮扎伤,龇牙咧嘴地疼上一个时辰。
母亲是纳鞋底的好手。纳鞋底的夹纸是母亲亲手制作的,把我们穿烂了的或者家人们不能再穿的衣服,撕扯成一条一条的布拉拉,在擦拭干净的四方桌上涂抹一层由白面粉熬制而成的糨糊,然后铺上一层撕好待用的布条,用手来回轻轻地抚平,再涂抹上一层糨糊,再铺上一层布。如此涂抹铺上四五层,一整桌的布板弄好后就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调糨糊是有学问的,稀稠度决定着日后纳鞋底的难易程度,如果阳光充足的话,一两天的时间,夹纸就能用了。
母亲按照我们脚的大小,把夹纸剪成鞋底模型,五六层的样子,一层一层地压实,随后就可以把它们用麻绳密密纳制了。锥子是用一个厚薄合适的铁片弯成一个一头圆形,然后两个头对折在一个平面,用一个铁箍套在铁头上,把一根粗粗的铁针紧固住。必不可少的还有纳鞋底的必需品——顶针。只见母亲先用锥子在鞋底上用力地扎上一排针眼,然后把针放在嘴唇边抿一下,而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把针插入刚刚扎好的针眼儿里,把长长的麻绳一来一去地扽紧,更多的时候是把已经拽到底的绳子缠在锥子把上,绕上几圈,用刚好的力度再拽紧一些,这样纳出来的鞋底才不容易穿破。每每纳完一双鞋底,母亲的手上是被勒得都是深深浅浅的印痕,也免不了留下几个小红点的针眼儿。
傍晚时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万秋奶奶抖一下放在地上的衣服,招呼纳鞋缝衣的人们回家做饭,不一会儿,袅袅的炊烟便从屋顶上升腾到半空中。
岁月如梭,现在,老宅只留下父亲种下的几棵果树,在这个冬季静默成一树春天的颜色,思念便成了一个人的相思,也是一段难以割舍的情,乡愁在梦里有了爱的呼唤和轻轻的牵挂。
乡愁很长,如母亲手中纳鞋的麻绳,越拉越长,却紧紧地缠住我的思念……
回家的路很短,十分钟的车程;想家的路很长,用心走却要一辈子。
村东南的大洼地里有母亲的坟茔,从家到那里只有二三里,却遥远得没有尽头。那条泥土路尚未硬化,路边的杨树缺少了生机,鸟雀都飞到了不远处的树林里,躲着清闲,时而低鸣耳语几声。
路的尽头拐角处的低矮平房,没有了以前的模样,却有母亲的影子。小时候,母亲吃完饭后常常拿着针线笸箩,放上要做的针线活儿,坐在院边,边唠家常,边为她的三个孩子缝补衣衫。万秋奶奶、五子奶奶和邻居几个婶子大娘,围坐在一起,手里没有闲着的,都会低头做着针线活。万秋奶奶和几个年长的村妇,夏天里总是齐肩短发被发夹别在耳后,一低头一抬头,发丝在脖子后拥拥挤挤地时而成包时而又成瀑布。万秋奶奶的手是极麻利的,嘴巴也是利落得把一些段子说得很是有趣,不时会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喜欢蹲在这几个女人旁边,偶尔也会拿起针线,学着她们的样子在一块布上绣花,有模有样,总会有赞美声穿梭在她们的谈笑之间。我便会窃喜,更加学着她们的样子,把针尖伸进头发里,在头皮上噌几下,似乎那样缝衣针就要锋利些,学得不好的时候也会把头皮扎伤,龇牙咧嘴地疼上一个时辰。
母亲是纳鞋底的好手。纳鞋底的夹纸是母亲亲手制作的,把我们穿烂了的或者家人们不能再穿的衣服,撕扯成一条一条的布拉拉,在擦拭干净的四方桌上涂抹一层由白面粉熬制而成的糨糊,然后铺上一层撕好待用的布条,用手来回轻轻地抚平,再涂抹上一层糨糊,再铺上一层布。如此涂抹铺上四五层,一整桌的布板弄好后就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调糨糊是有学问的,稀稠度决定着日后纳鞋底的难易程度,如果阳光充足的话,一两天的时间,夹纸就能用了。
母亲按照我们脚的大小,把夹纸剪成鞋底模型,五六层的样子,一层一层地压实,随后就可以把它们用麻绳密密纳制了。锥子是用一个厚薄合适的铁片弯成一个一头圆形,然后两个头对折在一个平面,用一个铁箍套在铁头上,把一根粗粗的铁针紧固住。必不可少的还有纳鞋底的必需品——顶针。只见母亲先用锥子在鞋底上用力地扎上一排针眼,然后把针放在嘴唇边抿一下,而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把针插入刚刚扎好的针眼儿里,把长长的麻绳一来一去地扽紧,更多的时候是把已经拽到底的绳子缠在锥子把上,绕上几圈,用刚好的力度再拽紧一些,这样纳出来的鞋底才不容易穿破。每每纳完一双鞋底,母亲的手上是被勒得都是深深浅浅的印痕,也免不了留下几个小红点的针眼儿。
傍晚时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万秋奶奶抖一下放在地上的衣服,招呼纳鞋缝衣的人们回家做饭,不一会儿,袅袅的炊烟便从屋顶上升腾到半空中。
岁月如梭,现在,老宅只留下父亲种下的几棵果树,在这个冬季静默成一树春天的颜色,思念便成了一个人的相思,也是一段难以割舍的情,乡愁在梦里有了爱的呼唤和轻轻的牵挂。
乡愁很长,如母亲手中纳鞋的麻绳,越拉越长,却紧紧地缠住我的思念……
发布日期: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