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文章字数:2,854
(上接第1版)
从生态保护到生育支持: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绿水青山,关系着生态环境质量,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湘赣交界处有条河,在江西叫萍水河,在湖南叫渌水。近年来,河水从污染严重到绿水长流,两岸群众从矛盾纠纷到合作共赢,“萍水相争”到“萍水相亲”之变何以发生?
以前,上游的江西萍乡湘东区聚集着钢铁、化工等企业,下游湖南株洲醴陵市、渌口区沿江分布着陶瓷、建材等产业。河流污染严重影响了沿河群众的生产生活,下游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甚至一度难以保障。
转机出现在2019年7月。赣湘两省签订了《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约定以交界处断面水质为依据,如果当月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目标芋类,由湖南补偿江西;反之,则由江西补偿湖南。
协议签订后,一场围绕萍水河治理的攻坚战全面铺开。淘汰整治高耗能企业、关停两岸养殖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在两地联手努力下,萍水河碧波清澈,沿岸的污染企业逐渐被绿色产业取代。
从河长制到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一条条河流的变迁中,折射出一项项改革的力量,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生动注脚。
如今,天更蓝,我国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2023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水更清,随着百万名河长、湖长上岗履职,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土更净,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越来越多的绿色正在点染祖国山川大地。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同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今年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开始施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既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也通过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改革,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我们赶上了生育的好政策,生育二孩、三孩还能领补贴了!”近日,领到了18000元育儿补贴的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居民林女士高兴地告诉记者。
目前,克拉玛依区第二轮3岁以下婴幼儿育儿补助已经发放到位,共有1030个家庭收到了惠民补贴。
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口发展的转折性变化,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2013年、2015年,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先后实施。
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同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
对百姓反映的“生不起”“养不起”问题,决定部署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三大类十个方面配套支持措施,努力提供“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的健康服务。
出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多地增设育儿假、延长产假……从中央到地方,一个更完善的生育支持制度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6.60%提高到2020年的17.95%,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由政策调整前的35%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5%以上。
从养老保障到异地就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夏日农舍,绿荫环绕,蔬果飘香。67岁的江西省安义县台山村村民熊贵全摘下一把豆角、茄子,准备做晚饭。
“老伴有残疾,以前日子过得不容易。后来我们不仅脱了贫,政府还帮老伴代缴了6年基本养老保险费。现在我俩的养老金,加上她的残疾人生活补贴以及三亩地流转收益,每年有6000多元固定收入,看病也有政府补助的医保,日子越来越好了。”熊贵全说。
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年老及面对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应有相应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等会议多次研究审议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等,推动我国社保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紧盯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硬骨头,不断推进改革”。
2014年,我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纳入相同保障体系。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出台意见,明确地方政府为贫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给6098万贫困人员的老年生活增添了一份可靠保障。
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新挑战,“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
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波波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到2023年末,我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亿人、13.3亿人、3.0亿人、2.4亿人,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
医保、工伤保险以前无法跨地区报销,让一些人深感不便。现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为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
72岁的黑龙江居民崔向振已连续十几年在海南过冬。“现在可以异地就医结算,像我们这样的‘候鸟人群’看病更方便,再也不用为报销奔波发愁。”崔向振说。
崔向振记得,12年前在海南看病不能报销,只能自费;后来可以拿看病的票据回老家报销,但只限于住院,报销比例也不高;现在不管普通门诊、住院治疗,还是慢性病门诊、特殊病购药,都能直接结算报销。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约5128万人次,减少参保群众垫付421.67亿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162.35%、41.91%。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职工工伤异地就医结算的需求不断上升。
今年4月1日起,全国各省份试点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伤保险全国“一张网”、就医“一卡通”搭建完成。
当日下午,来自天津的陆女士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住院治疗,持社保卡直接挂号就诊住院,免缴押金,出院即结算。这是北京市首例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外省市工伤职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地区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纳入住院费用,先期以异地长期居住(工作)和异地转诊转院人员起步,优先联通异地就医集中地区。目前全国共确定试点城市131个,开通上线工伤医疗、工伤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协议机构399家。
补短板、促公平,兜底线、织密网……一项项民生改革有力保障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正在举行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记者齐中熙、熊丰、姜琳、王鹏、高敬、李恒)
从生态保护到生育支持: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绿水青山,关系着生态环境质量,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湘赣交界处有条河,在江西叫萍水河,在湖南叫渌水。近年来,河水从污染严重到绿水长流,两岸群众从矛盾纠纷到合作共赢,“萍水相争”到“萍水相亲”之变何以发生?
以前,上游的江西萍乡湘东区聚集着钢铁、化工等企业,下游湖南株洲醴陵市、渌口区沿江分布着陶瓷、建材等产业。河流污染严重影响了沿河群众的生产生活,下游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甚至一度难以保障。
转机出现在2019年7月。赣湘两省签订了《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约定以交界处断面水质为依据,如果当月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目标芋类,由湖南补偿江西;反之,则由江西补偿湖南。
协议签订后,一场围绕萍水河治理的攻坚战全面铺开。淘汰整治高耗能企业、关停两岸养殖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在两地联手努力下,萍水河碧波清澈,沿岸的污染企业逐渐被绿色产业取代。
从河长制到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一条条河流的变迁中,折射出一项项改革的力量,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生动注脚。
如今,天更蓝,我国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2023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水更清,随着百万名河长、湖长上岗履职,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土更净,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越来越多的绿色正在点染祖国山川大地。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同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今年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开始施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既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也通过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改革,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我们赶上了生育的好政策,生育二孩、三孩还能领补贴了!”近日,领到了18000元育儿补贴的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居民林女士高兴地告诉记者。
目前,克拉玛依区第二轮3岁以下婴幼儿育儿补助已经发放到位,共有1030个家庭收到了惠民补贴。
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口发展的转折性变化,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2013年、2015年,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先后实施。
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同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
对百姓反映的“生不起”“养不起”问题,决定部署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三大类十个方面配套支持措施,努力提供“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的健康服务。
出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多地增设育儿假、延长产假……从中央到地方,一个更完善的生育支持制度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6.60%提高到2020年的17.95%,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由政策调整前的35%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5%以上。
从养老保障到异地就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夏日农舍,绿荫环绕,蔬果飘香。67岁的江西省安义县台山村村民熊贵全摘下一把豆角、茄子,准备做晚饭。
“老伴有残疾,以前日子过得不容易。后来我们不仅脱了贫,政府还帮老伴代缴了6年基本养老保险费。现在我俩的养老金,加上她的残疾人生活补贴以及三亩地流转收益,每年有6000多元固定收入,看病也有政府补助的医保,日子越来越好了。”熊贵全说。
社会保障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年老及面对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应有相应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等会议多次研究审议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等,推动我国社保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紧盯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硬骨头,不断推进改革”。
2014年,我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纳入相同保障体系。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出台意见,明确地方政府为贫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给6098万贫困人员的老年生活增添了一份可靠保障。
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新挑战,“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
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波波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到2023年末,我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亿人、13.3亿人、3.0亿人、2.4亿人,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
医保、工伤保险以前无法跨地区报销,让一些人深感不便。现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为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
72岁的黑龙江居民崔向振已连续十几年在海南过冬。“现在可以异地就医结算,像我们这样的‘候鸟人群’看病更方便,再也不用为报销奔波发愁。”崔向振说。
崔向振记得,12年前在海南看病不能报销,只能自费;后来可以拿看病的票据回老家报销,但只限于住院,报销比例也不高;现在不管普通门诊、住院治疗,还是慢性病门诊、特殊病购药,都能直接结算报销。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约5128万人次,减少参保群众垫付421.67亿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162.35%、41.91%。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职工工伤异地就医结算的需求不断上升。
今年4月1日起,全国各省份试点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伤保险全国“一张网”、就医“一卡通”搭建完成。
当日下午,来自天津的陆女士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住院治疗,持社保卡直接挂号就诊住院,免缴押金,出院即结算。这是北京市首例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外省市工伤职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地区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纳入住院费用,先期以异地长期居住(工作)和异地转诊转院人员起步,优先联通异地就医集中地区。目前全国共确定试点城市131个,开通上线工伤医疗、工伤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协议机构399家。
补短板、促公平,兜底线、织密网……一项项民生改革有力保障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正在举行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记者齐中熙、熊丰、姜琳、王鹏、高敬、李恒)
发布日期:202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