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写信
文章字数:1,229
  卢伟
  感谢儿子有邻的就读学校,给了为人父母的我们这样一个机会,通过写信这种在这个年代略显“老土”的方式,说说我们的心里话。这些话我们并非平时没有说,甚至还一直挂在嘴边,但当我们坐在台灯下,一笔一划在信纸上写出来的时候,更让我们感到满满的仪式感。或许我们平时说得口语化一些,而信上的语言不自觉地写得书面化一点,对于小学一年级的有邻来说,不一定看得很透彻。但这不要紧,更重要的是这给了我们一个通过精心组织语言,表达内心所思、所想、所盼的场景。而平时的我们,在表达对有邻的期望时,有时可能不自觉地显得有些词不达意、迫切甚至是急躁。
  接到学校这个“甜蜜的任务”,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三十年前。我那时还生活在农村老家,家里除了我,还有父母和大哥。大哥那时正在县里的师范学校读书,学校所在地就在我现在住家不远的青木关。我现在开车回老家只需一个多小时,坐地铁和公交也挺方便,但当时没有高速路,更没有地铁,大哥从家里到学校,需要翻山、过江,转乘好几次公交车,花一整天时间才能到达。加之当时老家没有座机电话,更没有手机,于是书信往来就成了大哥和家里交流的唯一方式。大哥读中师的那三年,家里和大哥都是在写信、寄信和等信的复杂心情中度过的。记得有一次正值农忙时节,父亲没能及时回信,大哥担心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还专门从学校请假回来查看究竟。
  我的父母都是整日辛苦劳作的农民,认识的字本来就不多,又加之多年没有动笔写过字,叫他们动手写信的确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老家的村子那些年刚通电,一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停电,到了夏天等用电高峰还会拉闸限电,父亲经常点起煤油灯,在昏暗摇曳的灯光中给大哥写回信。尽管如此,家里依然盼望着大哥寄回家的信,哪怕父亲要花两三个晚上,伴着昏黄油灯“加班”到深夜,在旧作业本上“创作出”两三页的初稿,再誊抄到信纸上形成定稿,一大早还得步行十多里路,到镇上的邮局去寄给大哥。记得大哥上中师的第一年,我正好上小学二年级,已经可以和父亲一起斟酌家里的事情,应该怎样通过文字讲述给大哥。后来,我学会了查字典,于是就成了父亲的“军师”和“活字典”,父亲写信才轻松了不少。
  小时候,父亲无数次叮嘱大哥和我:“读书是你们唯一的出路”。到城市里工作和生活,读书上学无疑是一条最直接也最经济的途径。也许对于父亲来说,大哥和我的例子,就是一个佐证吧。不过随着时代变迁,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很多人又开始向往起乡村生活;而一个人的成才成功,更是道路千万条。我把老家和大哥通信的故事也写进了给有邻的第一封信里,目的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有邻,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好好读书、终身学习,都应该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追求和底色。希望在有邻刚刚起航的求学生涯中,既能理解他的爷爷奶奶因为没有条件读书造成的艰辛,也能体验他的伯伯和父亲认真读书带来的美好生活,树立并坚守好好读书、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负韶华,努力求索,增长学识,不断为自己的人生积攒阳光、积蓄能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日期: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