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导读
四川绵竹土豆喜获丰收
文章字数:912
□周韵 尹翔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眼下正值土豆成熟的季节。在四川绵竹广袤的田间地头,各种植大户正抢抓农时,采用“机械+人工”的方式,加快土豆采收进度,处处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
近日,在富新镇广西村酬勤专业种植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里,一台土豆收割机正在进行机械化作业。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个个外观饱满、色泽鲜亮、个头匀称的土豆从土壤里翻滚而出、铺满田地。40余名工人穿梭田间,忙着分拣、装箱、打包、装车。一辆大型货车停在路边,准备将装好的新鲜土豆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全国各地。
“我今年种植了200余亩土豆,共有实验1号、沃土5号和华颂香早三个品种,亩产可达6000斤以上,现在每斤收购价在8毛左右。”该合作社负责人马运清介绍,其中实验1号品种个头均匀、颜色鲜艳、口感上佳,备受消费者的喜爱。而沃土5号品种个头大、产量高,最大单个重量可达3斤以上。
金灿灿的土豆映衬着种植户丰收的喜悦,也点燃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最近正是用工高峰期,我们一大早就出门忙活了,在家门口务工既照看了家里又挣到了钱,很开心。”村民许永香将家中的几亩田流转出去,挣到了务工费和流转费两份收入,让她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记者了解到,酬勤专业种植合作社主要通过“菜—稻—菜”生产模式,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基地面积超过600亩,年产时令蔬菜5200吨,优质水稻400吨,产品不仅畅销省内外多地市场,还远销国外市场。为激发乡村新活力,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该合作社还积极吸纳当地村民从事种植、管理、采收等工作,并示范带动周边10余户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构建起了良性发展模式。
“我们还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业机械和生产设施,扩大基地种植面积,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当地农产品特色品牌。”马运清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绵竹市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拓展蔬菜种植产业,打造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特色更加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促增收的新路子,实现抱团致富促进乡村振兴。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3.1万亩次,其中土豆种植面积1.67万亩,蔬菜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眼下正值土豆成熟的季节。在四川绵竹广袤的田间地头,各种植大户正抢抓农时,采用“机械+人工”的方式,加快土豆采收进度,处处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
近日,在富新镇广西村酬勤专业种植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里,一台土豆收割机正在进行机械化作业。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个个外观饱满、色泽鲜亮、个头匀称的土豆从土壤里翻滚而出、铺满田地。40余名工人穿梭田间,忙着分拣、装箱、打包、装车。一辆大型货车停在路边,准备将装好的新鲜土豆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全国各地。
“我今年种植了200余亩土豆,共有实验1号、沃土5号和华颂香早三个品种,亩产可达6000斤以上,现在每斤收购价在8毛左右。”该合作社负责人马运清介绍,其中实验1号品种个头均匀、颜色鲜艳、口感上佳,备受消费者的喜爱。而沃土5号品种个头大、产量高,最大单个重量可达3斤以上。
金灿灿的土豆映衬着种植户丰收的喜悦,也点燃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最近正是用工高峰期,我们一大早就出门忙活了,在家门口务工既照看了家里又挣到了钱,很开心。”村民许永香将家中的几亩田流转出去,挣到了务工费和流转费两份收入,让她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记者了解到,酬勤专业种植合作社主要通过“菜—稻—菜”生产模式,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基地面积超过600亩,年产时令蔬菜5200吨,优质水稻400吨,产品不仅畅销省内外多地市场,还远销国外市场。为激发乡村新活力,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该合作社还积极吸纳当地村民从事种植、管理、采收等工作,并示范带动周边10余户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构建起了良性发展模式。
“我们还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业机械和生产设施,扩大基地种植面积,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当地农产品特色品牌。”马运清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绵竹市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拓展蔬菜种植产业,打造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特色更加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促增收的新路子,实现抱团致富促进乡村振兴。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3.1万亩次,其中土豆种植面积1.67万亩,蔬菜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发布日期: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