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五一回乡记
文章字数:1,502
  唐代贤
  5月2日清晨,我拨通二哥的电话,告诉他我要回去一趟。二哥听后十分高兴,特别提醒我,最近老下雨,开车要慢点,既要防滑,又要注意滑坡。他还说,今天正好赶集,忙着开农用客车接送乡亲,二嫂会把午饭煮好的。
  老家距县城71公里,沿着龙河峡谷及其支流石马河一路向东,途经三个乡镇,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开车在龙河峡谷蜿蜒曲折的省道上前行,郁郁葱葱的行道树,仿佛在列队欢迎。陡坡上的杂灌、松树、杉树披上了新装,满坡绿色的火焰往峰顶蔓延。峭壁上,零星的灌木亦不甘示弱,拼命地伸出绿枝,又拐弯朝天生长。屡见飞瀑映入眼帘,抛下的山泉就像白色绸带。
  路过三建乡场镇时,我着实有些兴奋,因为我曾在此工作过两年多,为地处滑坡地带的场镇避险搬迁规划过蓝图。如今,看到老场镇的房屋已全部拆除,一座宛如小桥流水人家、极富江南韵味的新场镇在对岸拔地而起,不禁感慨万千:这里的居民不再提心吊胆了,住上了新房,睡上了安稳觉,实现了华丽嬗变,也了却了我一桩心事。
  不知不觉间,车就到了武平镇磨刀洞场。在城里,我们就计划着在此买点礼物。买什么好呢?还颇费了我们一番心思。侄辈们都在主城工作,老家只有二哥二嫂,他们今年又流转不少的土地种烤烟,农忙时需请劳力来做,于是我们决定买菜油和优质大米,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还剩7公里路了。没想到的是,仅仅一年半的工夫,通往老家的村道路不仅拓宽了,还铺上了沥青,目的是打通丰都、石柱两县的旅游路,经此可去石柱县的刀背梁打卡,可到丰都县太平坝乡避暑。行驶在宽敞平整的旅游路上,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到了老家分路处,我决定先去村里看一下。变化真不小呢!5000多亩的坝子地,经高标准农田整治后,成块、平整、肥沃,机耕道、渠堰应有尽有,一些地块还安装了气象、喷灌设施。玉米苗、烤烟苗、香葱苗迎风摇曳,引进的高产马铃薯绿油油的一大片。房前屋后的杨树正开着槐花,一股浓香扑入车窗,沁人心脾。山区的春天来得迟一些,我仿佛步入了今年第二个春天。
  返回老家11点半,二哥二嫂和回来过节的侄辈们热情地迎接我们。熄火前,我下意识地看了车上显示的车外温度 —— 12益,下车后感到丝丝凉意沿裤管、颈口往身子里钻,赶忙进屋寻火,径直走到灶台前,往灶炉里添柴加火以取暖。大家都忙着帮厨,厨房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如同春节团聚那般祥和。
  走出厨房,我上木楼看了看曾居住的房间,这里堆放着杂物,心里不免有一丝不快。陪着我的二哥说,老房子不住人了,新房子有8间寝室,亲人们回来住得下。是啊,二哥的确能干,不但供三个娃儿上大学,而且还修了一座“小洋楼”。
  到房前屋后看了看,父亲生前栽下的金竹林还在扩展,破土而出的新竹笋散布在林间,正蹭蹭地往上拔节。看见当年的牛圈、猪圈堆着木柴和杂草,二哥说,现在兴机耕,也没精力养牛了;喂猪花时间,成本高,不如买划算。看见后山的植被恢复得不错,二哥说,现在都用电用气煮饭,烧柴火的量不大。看见小山堡鲜绿一片,原来的鸡窝地不见了,二哥说,那些石窖窖没啥收成,没人愿意种,自然成林了。
  开午饭了。豆花、海带炖猪蹄、青炒四季豆、海椒炒腊肉、新鲜菌子汤、蒜蓉小龙虾端上桌来,一家人吃着、说着、笑着,感觉如今的生活特别美好。
  我问侄辈们过得怎么样,他们说,工作压力大,但已适应了大城市的环境和节奏。父母在家劳作,不愿离开故土,他们十分牵挂,只有这样的小长假才能回来陪伴。
  我问二哥二嫂一年得花多少钱请劳力,他们说,种了50亩烤烟,做一天,管三顿饭、开100元工资,一年要花十几万。除去成本,利润有个十来万吧。比起外出打工,挣的钱少了点,可心里踏实。
  在返城的路上,我觉得自己真幸运。故乡,我可以随时回去,因为那里有我二哥二嫂在坚守……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县政协)
发布日期: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