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本版导读

巴蜀风华:黎冠辰笔下的历史文化荣光
文章字数:1,077

  吴荣强(广东)
  在文学的宝库中,以散文诗的形式描绘地域文化的作品并不多见。四川诗人黎冠辰自1991年起便致力于探索这一独特的创作路径。他的《巴蜀风散板》,不仅是他多年来创作的结晶,更是对巴蜀故土深情的回馈。
  三十余年来,黎冠辰带着对民俗文化的深厚情感,踏遍了巴山蜀水的每一处角落。他在诗词上的才华将巴蜀的山川、历史、贤哲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经过层层筛选与打磨,最终成就了这部集文史、诗学、审美价值于一体的作品。
  《巴蜀风散板》中的人文历史对于读者而言并不陌生,诸如司马相如、诸葛亮、杜甫、苏轼等历史人物,以及大禹治水、都江堰、金沙遗址、三星堆文明等故事,都在我们童年的课本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为巴蜀之子,黎冠辰对这些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自然更为深刻。他将历史与地理紧密相连,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诗意的提炼和升华。
  这部散文诗集分为八个章节,如同八个乐章在巴蜀大地上回荡,余音袅袅。开篇即描绘了巴蜀饮食文化的特点:麻、辣、烫,这不仅符合读者的期待,也展现了作者对章节编排的巧妙构思。这些风味不仅代表了饮食文化,也是这里生活的人们性格的象征。
  书中最令人浩叹的章节,是第四章《透山明水》,其中写到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的都江堰,为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其鱼嘴分水,划出内外二江,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巴蜀地区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据《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此外,黎冠辰除了以睿智的目光、敏锐的洞察力,亲切地讲述都江堰旧址、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历史古迹,还对巴蜀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川江号子、摆手舞、竹枝词等,作出了细致入微而富有思辨的深度解读。我们知道,每一个地方的文化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与其历史轨迹、生活习俗等有着重大关联。
  在当下诗坛,以民俗文化为依据且钟情于散文诗创作的诗人,仍旧不多,可谓凤毛麟角。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黎冠辰在书中发出呼吁:用现代诗歌语言来写民风民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望,不仅仅是一种记忆粘贴,而是一种发掘,一种传承。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其《巴蜀风散板》关注现实范围广泛,切入点独到新颖,点面结合,深浅均有反映。而且他的文字真诚、质朴、唯美,作品也凸显出巴蜀文明的“朴实而美丽”之美感。
  读罢此书,我认为,诗人黎冠辰真真切切地做到了这么一点,那就是:让好书以体面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发布日期: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