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本版导读

滇池情缘
文章字数:1,383
  梁光华
  小时候,我就听闻过一些关于滇池的传闻,而万盛一直在打造“夜郎文化”,基于这些缘故,我一直想一睹滇池真容。
  前些日子,我第一次踏上云南的土地,见到了红色土地、湛蓝天空、奇异民居……这些不一样的风景地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丰富了我对滇池的万般遐想。
  经过了无数次、无数里的接力堵车,下高速,进春城,迎着冬寒的阳光,顺着密集的人流,拐弯几个路口,终于来到了翠湖公园,那一汪向往的碧波呈现在我的眼帘。
  其实,我最初是没有看到滇池的,那些建筑、树木、人流……遮挡了我的视线。但我又确切来到了滇池边,因为我分明听到了一连串巨大的声响,那是一种充满兴奋、充满喜悦、充满惊奇的欢呼声。
  但这股声响似乎还夹杂着一种特别的声音,是浪涛声吗?似乎是,似乎又不是。仔细分辨,原来是那些数以万计,从贝加尔湖、乌布苏湖等地不远万里飞到滇池过冬的红嘴鸥们,是它们在自由飞翔时发出的美妙歌声。
  红嘴鸥与鸽子大小差不多,颜色均为灰白色。它们飞翔时会发出“吱吱嘎嘎”的鸣叫声。它们往往是在堤岸,在游人的眼皮底下飞翔几十米,然后迅速转弯,一瞬间就飞翔到高空,待大家还没有回过神来,它们又飞转回来,沿着堤岸和游人,继续展翅飞翔,继续自由歌唱……也有无数的红嘴鸥,会从空中降落到水面小憩一会,它们随波起伏,悠然自得。很快又开始飞翔,开始歌唱,周而复始,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更是赏心悦目,怡人心田。
  视野尽头,无边无际的湖水与天空交融,分不出哪是天,哪是水,水天一色,空旷辽远。而滇池两边,一边的尽头是城市建筑群,另一边距离我们较近,是雄壮的大山。湖水间游艇飞驰,激起无数浪花,生活的精彩,城市的安逸,似乎都在这一眼可见的山河画卷中。
  堤岸边屹立着无数参天古树,大一些的古树需四五人才能合抱,即使那些小一点的古树,也需要两三人才能合抱。这些树木只怕都得有好几百年了吧,可见滇池人文历史是多么悠远,多么厚重。
  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海拔1886米,周围耸立着数十个大小山峰,其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二十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其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春城因滇池而更富有灵气,而历史又让滇池沧桑满湖。也许,正因为知道这是上天的眷顾,懂得珍惜才会天长地久。所以,面对五百里湖水,先人竟然谦虚取名“滇池”,而不是取名为什么海,一个简简单单的“池”字,成就了这片土地谦虚谦恭内敛的涵养……虽然也有夜郎自大的故事,但这只是历史的一些插曲,掩盖不了谦恭内敛的春城气质。
  但滇池还是需要歌颂的,因为她本就具有诗心文意。无数文人骚客,一直在唱响着这颗高原明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诗人孙髯翁,在大观楼留下的长达一百八十字的天下第一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更是让滇池闻达四海。
  散步湖边,迎着冬寒的湖风,空气里充满寒冷,几分钟后竟然洒下雨水,让人误以为大雨将至,却转眼间就云开雾散,阳光直射,又感到有些炙热了。如此多变的天日,据说竟是滇池的常态。而大批的游人纷纷买来饼干之类的食物,掰成小块,抛向空中。成群的红嘴鸥飞翔而来,伸颈就食,游人为此雀跃欢呼。此情此景,恍若仙景。
  千百里,我追寻滇池而来,哪怕只是短暂的小憩,这就够了,一生无憾。
  (作者系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作协主席)
发布日期:2024-04-30